中国文明网总站 文明播报 | 文明评论 | 重要言论 | 公告文件 | 主题活动 | 文明创建 | 文明视频 | 道德模范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地方文明网站 全民阅读 | 民族团结 | 新疆艺术 | 民俗风情 | 丝绸之路 | 新疆掠影 | 资料中心 | 他山之石 | 地州频道 | 讲文明树新风
微信图片_20220908155205.jpg
QQ截图20210629165852_副本.jpg
QQ截图20210325113812.jpgread_image.jpg
 
新疆文明网首页 > 道德模范
 
历届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时 间: 2012-07-18   来 源: 新疆文明网   
 

新疆四人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周丽娜

周丽娜

    周丽娜:愿为乡村双语教育奉献一生

  从辽宁沈阳到新疆阿图什,从一句维吾尔语都不懂到双语教师。周丽娜用十年时间,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为了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学会“用知识改变命运”,周丽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成为一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灵魂工程师”。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沈阳某市场做生意的周丽娜听说市场里有个新疆小伙儿卖烤羊肉串,味道很好,她就去尝了一次。

  “烤肉味道真的不错。而且他人很本分,待人很热情。”周丽娜说,就是这位叫乃斯如拉·吾买尔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用热情和坦诚打动了她,他们相爱了。

  2006年,周丽娜跟随丈夫乃斯如拉从沈阳来到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卡依拉克村定居。由于新疆的气候及生活习惯和内地的差异,初来乍到的周丽娜很不习惯。“新疆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既然我已经成为新疆媳妇,来到了新疆,就要入乡随俗。”周丽娜开始跟着婆婆和妯娌们学做维吾尔食品,参加村里人的红白喜事等等……使自己尽快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我同家人、亲戚和邻居们交流,最困难的还是语言,听不懂家人和邻居们讲话是很难受的事情,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维吾尔语。我女儿双语很好,我就让女儿给我教,四年之后,我就可以用维吾尔语和大家交流了。”周丽娜说。

  作为卡依拉克村中唯一的汉族人,周丽娜应村民的请求,教村里的孩子们说汉语。很快,周丽娜教孩子们说汉语的消息传开了,卡依拉克小学的教导主任找到了周丽娜,希望周丽娜能够到学校里来教书。

  但是,只有大专文凭,却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周丽娜,只能被学校特聘为临时教师。“当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不管是临时的还是正式的,我终于能站在讲台上教书了,这就足够了!”周丽娜说。

  她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至今记忆犹新。

  由于幼儿园双语教学起步晚,孩子们几乎不会说汉语,初次见面时,孩子们都把“周老师”喊成了“周老鼠”,让周丽娜哭笑不得。

  为了使孩子们尽快掌握汉语,周丽娜自创了一套“兴趣教学法”:一节课40分钟只上15分钟,其余时间让孩子们轮流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将要学的汉字写到小玩具上,让孩子们带上小玩具做游戏,在玩耍中认识了汉字。

  有时候,为了一个发音,周丽娜要重复教十来次。她从来没有生搬硬套地照本宣科,常常把孩子们带出教室,走到乡村田园里去。比如,在教“南瓜”这个词时,她把孩子们带到南瓜地里,让孩子们认识南瓜,然后记住这个词的读法。这一招很管用,孩子们不但爱学、学得快。而且还认识了大自然。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周丽娜也意识到,孩子们是她学习维吾尔语的最好老师。她创造性地把维吾尔语意思用拼音写在纸上,她说汉语让孩子们教她维吾尔语。

  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但让孩子们的汉语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也让周丽娜学会了维吾尔语。几年下来,周丽娜和孩子们都能流利地用双语交流了。

  这样的日子,对周丽娜来说,感觉自然、实在、快乐。

  任教期间,周丽娜所带学生先后有30名考上内初班,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班主任。

  2010年9月,周丽娜参加了阿图什市组织的教师任职考试,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到上阿图什镇中心双语幼儿园工作。2014年4月,周丽娜被调到上阿图什镇亚维勒克村双语幼儿园当园长。工作岗位调整了,但周丽娜对孩子们的爱没有变,对工作的热情没有减。虽然工资不高,周丽娜和爱人乃斯如拉每月还拿出100元资助贫困孩子,给孩子们买书包,给幼儿园买教学用的材料等。

  周丽娜的选择,曾经让许多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中,有人至今都不明白她的选择。“有人觉得我傻,从大东北跑到大西北,而且那里还没有亲朋好友。”周丽娜说,“可我认为这里到处都是我的亲人。”

  “这里需要我,孩子们需要我。”周丽娜说出心里话,“在这里,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看到孩子们的双语一天天进步,我比他们的父母还高兴呢。”

  谈起她的为人,村里人也直竖大拇指:“周丽娜是我们村里唯一的汉族媳妇,她很随和,能和大家和睦相处,街坊邻居都很喜欢她。”

  谈到今后的生活,周丽娜说:“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我会一辈子呆在新疆。”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沙吾尔·芒力克

沙吾尔·芒力克

    沙吾尔·芒力克: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

  在巴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沙吾尔·芒力克干了30多个年头,他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将达西村这个昔日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农牧民人均收入位居全疆前列。他本人也多次受到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表彰。

  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说:“记得2009年到巴州,有个村党支部书记叫沙吾尔·芒力克。他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

  说起达西村如今的荣光,沙吾尔感慨不已,“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达西村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三次复信的村庄:2005年5月4日和2008年6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两次复信,勉励达西村“带头倡导文明新风,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巩固和振兴祖国西部边陲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达西村复信,勉励村党支部带领乡亲们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批内地汉族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建设边疆。他们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带进了村,时任生产队长的沙吾尔要求大家要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大家拧成一股绳来建设家园。

  村民们积极响应,5个村民小组拿出690亩熟地拨给新建的汉族队,还送去了8匹马、12头牛和2辆马车。为解决汉族村民的用水问题,沙吾尔带领500余名干部群众挖渠,整整干了七八天,挖出第一条排碱渠,使85户农民用上了水,这条渠被大家称为“团结渠”。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村民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盐碱滩上建起了新农村,农民人均收入连年上台阶:2003年5000元,2008年9998元;2012年19996元,2013年达到23000元,比30年前增长了近百倍。

  1982年,达西村党支部改选,沙吾尔当选支部书记,他许下诺言:党员干部豁出去给群众办实事,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党支部率先开展“五带活动”,即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长辈带晚辈、老户带新户、宗教人士带信教群众。同时,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先后有49名党员干部与困难户结对子,并把每月的20日定为“党员义务爱心帮扶日”,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

  “一个村不但要有人管事,还要有钱办事。”沙吾尔认准了一条,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有钱办事。1987年,村里投资建了面粉加工厂、红砖厂,后来又改良240亩地建蔬菜大棚,达西村成了县里的“菜篮子”。

  2013年,达西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95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16万元,比10年前分别提高了7.8倍、8.7倍,村民享受建房、看病、上学、养老等18项惠民政策。

  2009年6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一行来到达西村考察,深入棉田果园和农民亲切交谈后,走进老支书家,坐在葡萄架下与他拉家常。

  习近平深情地说,“华西式”的美丽达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希望达西村的党员团员和青年,加快科技创新,倡导文明新风,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把达西建成“华西式”的小康村。

  他的讲话像一盏明灯,温暖了达西人的心,点亮了达西村的发展之路。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认真贯彻学习讲话精神,开展了“达西发展我发展”大讨论。确立了“农业一主多辅、股份制融资工业、城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制定提出打造全疆红色旅游村的规划,提出到2020年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14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5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元、走在全疆前列的目标。

  近年来,围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的“把达西建设得更美好”的要求,达西村党支部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做文章,出台了发展旅游优惠补贴政策,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短短几年间,全村涌现出20余家农家乐。2013年,达西村引进一家房地产企业,投资1.7亿元,开发建成占地90亩的达西民俗风情街,新建了达西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

  2010年12月,沙吾尔从兴平乡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可在2011年达西村村班子换届时,他再次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兼任村委会主任。此时,沙吾尔已是62岁的老人,但他依然干劲十足。

  沙吾尔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接连打出“红色达西”“品牌达西”“数字达西”几套可持续发展的组合拳,把村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多元化发展轨道,使村里的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为村民提供了新的致富途径。

  2014年11月,沙吾尔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11月26日他在北京领奖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如今,沙吾尔的干劲更足了。他说,要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和全村人一起,把对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感激之情变成动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变化。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阿不力孜·买买提尼亚孜

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

    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24年见义勇为,相救70余人

  24年来,他奔走在见义勇为的路上,舍生取义舍己救人;24年来,他倾其所有帮助他人,用大爱感动人间;24年来,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赢得了无数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他叫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今年41岁的他是和田地区和田市残疾人工贸发展中心董事长。他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商人,但他用善良、无畏写下一段人生传奇。

  1974年,阿不力孜出生在距和田市150公里的杜瓦煤矿。16岁时,他进入杜瓦煤矿车队做修理工,不仅学了一手修车技术,还考了驾照,跟着师傅跑车运煤。

  1991年5月30日上午,阿不力孜随师傅跑长途拉煤,途经墨玉县时,车抛锚了,师傅让他先回煤矿。他在路边搭上了一辆中巴车,屁股还没坐稳,车头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啪啪”声,阿不力孜警觉地意识到发动机可能出了问题,便赶紧跳下车,只见车头已经冒出了火焰,不一会儿,整辆车便被火海笼罩,浓烟滚滚。

  “快救人!”千钧一发之际,阿不力孜转身跳上了烈火熊熊的中巴车,拉开车窗将一对被烟呛晕的母女推了出去。紧接着,又救出浑身发抖的大爷、吓得大哭的巴郎……

  11人得救了!而阿不力孜最后一个跳出车窗时,已成了“火人”。

  他浑身剧痛,胳膊上的皮肉一片片往下掉,视线越来越模糊……阿不力孜被送到墨玉县人民医院。

  当他再次睁开双眼,已是3天以后。父亲竖着大拇指赞道:“好样的!”

  阿不力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全身烧伤面积达80%,牙齿掉光,双臂肌肉坏死,医生建议截肢。坚强的父亲没有接受医生的建议,他坚信阿不力孜能挺过去。就这样,阿不力孜的胳膊被保留了下来。

  起初,阿不力孜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每天都从梦中哭醒,不敢照镜子,不愿说话。他心底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念头:只要双脚能下床走路,就从楼上跳下去!

  经历了炼狱一般的痛苦煎熬,8月的一天,阿不力孜终于站了起来!但他的双臂只能平伸,最平常不过的屈臂动作成了“高难度”。车队回不去了,在周围人怜悯的目光中,阿不力孜成了一个“废人”。

  父亲用粗糙却温暖的大手抚摸着阿不力孜的伤痕,给他力量;妹妹米日古丽寸步不离守在他身边,用稚嫩的小手给他喂饭、喂水。在亲情的滋养下,阿不力孜恢复了健康,也一步步走出了阴影。

  2000年,阿不力孜找亲戚朋友借了1.5万元钱,买了一辆旧东风货车,开始单干。经过多年的打拼,他成为和田市残疾人工贸发展中心董事长。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他依然保持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2001年6月的一天,阿不力孜开车从315国道民丰段经过时,看见一辆摩托车的车头撞在了停在路边的翻斗车上,摩托车驾驶员的脖子被锋利的钢板割破,鲜血喷涌而出……

  阿不力孜赶紧下车救人,可翻斗车司机却说已经报了案,要等交警来处理。阿不力孜火了,冲翻斗车司机大喊道:“再等人就没命了!”他把伤者抱上自己的车,加大油门,往民丰县人民医院开去。

  也许是爱管“闲事”的缘故,阿不力孜出门总能碰上事。

  2009年7月30日中午,阿不力孜开车行至315国道距和田市区6公里处时,前方一辆小轿车与一辆小货车相撞,轿车尾部起火,两名男子受伤昏迷,危在旦夕。

  阿不力孜立即跳下车,直奔轿车。他拽开车门,将司机背出,继而又救出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男子。随后,他又从自己的车上取出灭火器灭火。

  阿不力孜将受伤较重的男子抱上自己的车,又拦下一辆出租车送司机,迅速赶到和田市人民医院。

  医生说,这个伤者右臂断成3截,6根肋骨骨折,肺部被肋骨扎伤漏气,要不是及时送到医院,肯定会没命。

  在病床上,这个叫雷鸣的伤者流泪了:“大哥,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后你就是我亲哥。”

  年复一年,阿不力孜救人更是“上了瘾”。

  2013年3月7日,河南省新郑市孟庄镇农民孟民仓与3个同伴开一辆轿车从河南前往若羌县打工。途经315国道青海段950公里处时,车不慎翻下路基,栽进了湖泊当中。

  4人拼尽全力钻出车外,其中有两人伤势严重。孟民仓赶紧打了110和120,被告知5小时才能赶到。

  就在他心灰意冷时,“救星”来了——当天,阿不力孜一行6人开着从武汉买的3辆“东风”拖车返回和田,正巧路过此处。

  阿不力孜见有人落水,手一挥:“下水救人!”

  大家连扛带背,将两名伤者救上岸,送往300多公里外的花土沟镇。之后,阿不力孜又带人跳进齐膝深冰冷刺骨的湖水里,将几乎报废的车拖了上来。

  从1991年到2015年,阿不力孜一共救了70多人。所救的人里,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还有外地人、外国人……

  “24年来为啥要一直这样做?”阿不力孜回答说:“如果你不救的话,就会失去一个鲜活的生命,救的话就是一件大好事。把那个人救活了,他们家人高兴,我也像喝了‘格瓦斯’一样高兴!”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陈明

陈明

  陈明,男,汉族,1984年1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社区政工员。

  陈明是兵团军垦后代,在突遭家庭变故后,用年幼的肩膀承担起照顾瘫痪父亲的责任,20多年来不离不弃,在行孝尽孝中坚强成长。

  1987年,陈明的父亲在煤矿检查安全工作时,突发事故,导致其腰以下双下肢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事故发生后,一家搬到四十一团团部附近的煤矿菜地居住。1995年,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离开瘫痪在床6年的丈夫和年仅11岁的陈明,再无音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全压在陈明身上。除了每天完成学业外,他在放学后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家,为父亲翻身按摩、煎药喂药、做家务。糊炉子、倒火墙、安烟筒、挑煤担粮,陈明啥事都干。

  在照顾父亲的日子里,陈明放弃了自己发展的机会,大学没有读完就被迫中途辍学。艰难的生活让陈明变得愈发坚强,把父亲照顾好成了他最大的心愿。2011年,在四十一团党委的关怀下,陈明被就近安排在社区当政工员,一家人也搬进了新建的楼房。2012年1月,陈明的父亲被确诊为膀胱癌晚期,这给陈明带来不小的打击。但他很快走出心理阴影,一边以饱满的热情工作,一边悉心照顾他的父亲。他的努力,也鼓起父亲战胜病魔的信心。如今父亲的病情得到较好控制,创造了晚期癌症病人生命延续的奇迹。

  善良打动人心。陈明从小尽孝侍父的感人事迹和可贵品质,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赢得了一位好姑娘的芳心。让他父亲一直放心不下的婚事,终于有了希望。

  陈明荣获兵团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秦 雪
 
文明创建    
·新疆阿克苏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一城文明风 处处幸福景——若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沙雅县: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和静县:文明花开满城芳
·阿勒泰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助力创建文明城市
·石榴花开的时节——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观察之四
·霍尔果斯市召开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现场点位推进会
·温宿县召开争做“最美温宿人”争创“最温暖城市”动员会
道德模范    
·新疆历届全国道德模范
·关于增补玛依努尔·尼牙孜为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的公示
·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名单公示
·她是村里出了名的好儿媳、好弟媳——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古力奴尔·卡德尔
·十年坚守 点亮“风城”万家灯火——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马春强
·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邻家孩子成佳话——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罕谢日·图尔迪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力所能及帮助更多人”——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于学然
·26年,他对患病的养女不离不弃——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吐尔逊·司马义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1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0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9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8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7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6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5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4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3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2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
地州频道    
·乌鲁木齐 ·昌吉 ·伊犁 ·石河子
·克拉玛依 ·塔城 ·阿勒泰 ·博州
·哈密 ·吐鲁番 ·巴州 ·阿克苏
·喀什 ·克州 ·和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文明办主办 新疆文明办主管 联系电话:0991-3532125
© All Copyright Rights Reserved 新疆文明办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