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期间,早热古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悉心照料
10年前,结婚不久的早热古丽·依米提收养了一名患有先天性脑瘫的汉族女婴。这只是一个开始。10年时间里,早热古丽和丈夫卖掉新房四处筹措资金共收留了22个维汉脑瘫孩子,四处奔走为他们寻找康复的机会,为他们筑起一个充满爱的家。
一、坚强母亲收养弃婴 生活窘迫从不言弃
2004年,早热古丽21岁。新婚不久的她突发急病,手术后医生告诉她,此生恐怕无法生育。当时在医院做护士的表妹打电话告诉早热古丽·依米提,医院有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听到这个消息,早热古丽·依米提飞奔到医院把女婴抱回了家。头两年,一家人都沉浸在拥有这个小生命的喜悦之中,可转眼间孩子就两岁了,不但不会说话,连爬都不会。经诊断,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她希望能够有奇迹发生,并给孩子起名突玛丽斯,维吾尔语“英雄”的意思。自此,早热古丽·依米提带着女儿踏上了寻医路,她和丈夫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变卖了房产,在乌鲁木齐租房给孩子看病,虽然医生和家人都尽力了,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女儿不能站立的命运。回到库尔勒后,早热古丽24小时守护在突玛丽斯身边。日复一日,她希望用自己的爱让女儿绽放最灿烂的笑容。

早热古丽·依米提与女儿突玛丽斯
早热古丽的亲戚朋友们多次劝她将孩子送到儿童福利院。但早热古丽说:“现在我还年轻,能干活能挣钱,能养活女儿,我不想给国家和政府添负担。”早热古丽家里并不富裕,主要靠丈夫每月不足5000元的收入。为了维持残疾儿童教养中心的运转,她向部分家庭稍微宽裕的脑瘫患儿家庭每月收取500元的生活费,有四五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就免收了生活费,这些生活费加起来每月不足6000元。事实上,这6000元远远不够22个孩子的开销。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早热古丽聘请了4个护工,每人每月支付1200元的工资。剩下的钱已经很少了,只能靠丈夫每个月挣钱往里补。2006年,在筹钱为突玛丽斯治病时,早热古丽卖掉了结婚时的新房,当时的残疾儿童教养中心所在的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子也是一位好心人捐赠的。为了让这些孩子有更好的康复环境,早热古丽到处想办法,再加上好心人的帮助,在校园里添置了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器材。
因为经济困难早热古丽也有几次想到过放弃。曾经有一个月,因为已经发不出护工的工资,早热古丽将残疾儿童教养中心关闭了一个月。可是没多久,她就接到很多孩子的电话,“他们在电话里说想我,想和我在一起。”“以后每次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孩子们那种对健康渴望的眼神,想起他们围在自己身边叫‘妈妈’的情景,我再也下不了决心。如果没有人专门给他们做康复指导,他们的生活会更艰难。”早热古丽说。
因为孩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早热古丽和4个护工每天几乎要24小时照顾他们。有时候刚刚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早热古丽就要赶紧看看孩子们是否需要帮助。现在,早热古丽最高兴的事情是,这22个孩子已经学会了互相帮助。“有的孩子手有残疾,其他孩子就帮他喂饭,有的孩子腿有残疾,别的孩子就搀着他走路,”早热古丽说,这让她更坚定了把他们继续照顾下去的决心,再穷再累也要让孩子们看到希望。
二、爱心才是前进的真正动力
爱,像在心墙长出的青藤一样蔓延。因为无私地爱着女儿突玛丽斯,早热古丽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多的脑瘫孩子。因为脑瘫,亲戚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和女儿玩,女儿很自卑也很孤单。带女儿到脑瘫康复中心治疗的时候,早热古丽学会了如何护理脑瘫患儿。“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照顾,既可以让孩子一起玩,又可以让大人打工挣钱。”早热古丽说。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又是残酷的,因无钱交房租,早热古丽和孩子数次搬家,最后搬到了远离市区的农家小院。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汉族大哥先后捐助了三万块钱,还经常给孩子们送来食物和玩具。因为不知道姓名,早热古丽亲切地叫他“汉族大哥”。库尔勒市爱心妈妈互助协会会长艾米拉汗·哈力克经常和会员一起来看孩子,捐钱捐物。早热古丽说,她组建的这个大家庭,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爱心人士共同撑起来的。爱在两个民族的孩子和大人之间传递,温暖着20个折翼的天使。
6月12日,早热古丽的爱心幼儿园搬到新址,改名“残疾儿童教养中心”,虽然“中心”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前路依然困难重重。30岁的美丽克木·艾力亚斯是“中心”的护工之一。“工资太低了,就当是献爱心吧。”美丽克木说,有好几个前来应聘护工的人看一眼就走了。每天要给孩子喂饭、处理大小便、洗澡、按摩,一天忙下来,骨头都散了。”38岁的护工阿依沙汗说。有亲戚朋友劝她放弃这一“吃力不讨好”的所谓事业,但早热古丽不为所动。“我不抛弃,也不放弃!”早热古丽说,她无数次地提出这些脑瘫孩子由谁来养,能不能养好,养多长时间这三个问题。每次她内心的回答都相同:“我来养,能养好,养下去!”

早热古丽和孩子们
早热古丽的理由很简单:20个脑瘫孩子中,有一半来自单亲家庭,由于不够福利救助标准,这些孩子只能在家人的照顾下生活,没有经济来源的亲人无法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阿曼古丽·托乎提的儿子跟着早热古丽已经生活了两年多。“早热古丽给我们帮了大忙,她可不能不要这些孩子!”阿曼古丽说这句话时,泪光闪烁。“姐姐是好人!”15岁的夏依丹虽是脑瘫孩子,但却能用汉语清晰地表达她的愿望:“我不想离开早热古丽姐姐,我想和这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一起。”站在阳光下,微笑着的早热古丽眼神里夹杂着自信和迷茫。或许,爱心对她而言,只是一种散尽千金的守望。早热古丽身后的宣传画上有一行字十分醒目:爱心才是前进的真正动力。
三、飞跃千里的爱心传递,让爱看见希望
6月24日,《库尔勒晚报》以《“守护尊严:20个脑瘫孩子一个家》”为题,报道了早热古丽的事迹。报道陆续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凤凰网等300余家媒体转载,引起了全国无数网民的关注和称赞。早热古丽也被大家冠以“英雄”、“爱心妈妈”、“民族团结楷模”等称号。对于自己的“一夜成名”,早热古丽表现得很淡然。“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网民把我夸得太厉害了,其实我没那么好。”早热古丽说,她只有一个希望,就是能够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孩子们能够有尊严地活着。如果有奇迹发生,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疗,那就再好不过了。
6月25日,济南中德骨科医院行政院长李中富在网上浏览新闻时,看到了早热古丽代养脑瘫孩子的报道。随后,李中富带领脑瘫矫形专家来到库尔勒,为这20个脑瘫孩子义诊。7月6日,努尔艾力和巴哈德两个名孩子,在早热古丽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济南就诊。李中富承诺,孩子的医疗费用及陪护人员在济南生活所产生的生活费用均由医院承担。
北京时间7月17日9时30分至12时30分,努尔艾力和巴哈德先后接受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期间,早热古丽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样一句话:发消息:“孩子们坚强点,你们的手术会成功的!。”

手术期间,早热古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悉心照料
早热古丽说,8岁的努尔艾力在手术前曾一度情绪失控,大声哭喊:“万一我手术后我还是站不起来怎么办?我还是不能踢足球,该怎么办?”后经医护人员多方安抚,才安静了下来。“巴哈德说等他能站起来了,让我给他买一副双节棍,就像像李小龙用的那种那样,一边说还一边耍了一段李小龙功夫。”早热古丽说。巴哈德手术前展现出的活泼和风趣,令让她的紧张的情绪稍有缓解。17日上午,“爱心妈妈”早热古丽收留的两名脑瘫患儿在济南中德骨科医院成功进行了免费肢体畸形矫正手术。手术结束后,早热古丽长舒一口气,“我的孩子们都有希望了”。如今,早热古丽收留的22个脑瘫孩子中,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已经24岁。让早热古丽更加坚定信心将这些孩子继续照顾下去的是,在这9年间,她和孩子们也得到了库尔勒市委、市政府和很多社会好心人士的帮助。济南中德骨科医院院长李中富与早热古丽一起将巴哈德和努尔艾力接到济南,进行了原本需要16万元左右的免费手术。

乌鲁木齐飞济南的航班上乘客纷纷捐款,早热古丽感动落泪
在从乌鲁木齐飞往济南的途中,所在航班上的乘客听到空乘人员讲述早热古丽和孩子们的事情后,大家踊跃自发捐款8600元。下飞机后,济南一家出租车公司的爱心车队将他们免费接到医院。
早热古丽和22个脑瘫孩子的故事也感动了广大网友,她被网友们称作善良的“爱心妈妈”。网友“温暖十七城”说:“她的大家庭已经有了20多个脑瘫孩子。奉献一生,只为陪伴这群折翼的天使,为他们插上勇敢的翅膀。”
四、奔跑吧,巴郎!
早热古丽一只手拉着努尔艾力的手,另一只手摸着巴哈德的头,慈爱之情溢于言表。“站起来,走几步!”在两个孩子挪动助行器的声响中,早热古丽笑了,两行泪水顺颊而下。努尔艾力和巴哈德成为众人关注的“明星”。

两个已经站起来的孩子见到早热古丽激动不已

两个已经站起来的孩子见到早热古丽激动不已
短暂的兴奋过后,他俩发现这里已不是自己离开时的那个“家”。坐在宽敞的房子里,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大操场上的篮球架、滑梯,五颜六色的各种游乐设施。自创办脑瘫儿教养中心以来,早热古丽带着孩子们先后搬过四次家,环境一次比一次好。曾经逼仄拥挤的出租屋里常有老鼠出没,与现在设有康复室、活动室的巴州儿童福利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在这里锻炼半年后,我们就可以跑了!”巴哈德拉起努尔艾力的手,自信地说。努尔艾力频频点头。
大约140天前,在这里,他俩被家人抱上飞机,因为要离开家乡到山东济南治病而嚎啕大哭。关爱的阳光照亮了残缺的世界,让两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站了起来,让20多个脑瘫孩子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让他们共同的母亲——早热古丽·依米提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4”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评选中,早热古丽位列其中。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国界的爱,汇聚成涓涓暖流将天山南北与齐鲁大地的血脉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