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新疆拟推荐候选人公示

时间:2023-08-07来源:新疆文明网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是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协办,各地文明办配合相关工作的一项群众性推荐、评选“中国好人”的活动。根据活动安排,经广泛动员、层层推荐、严格把关、征求意见、公正评审,拟推荐玛黑拉·胡斯曼等12人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新疆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8月7日—11日,共5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或发现问题,请以电话形式向自治区文明办反映。监督电话:0991—239188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明办

  2023年8月7日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新疆候选人事迹 

(12人) 

  一、助人为乐(3人) 

  1.在职干部聚巾帼之力,献真诚爱心

  玛黑拉·胡斯曼,女,哈萨克族,1978年9月出生,伊犁州奎屯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干部。玛黑拉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她是在家人和亲朋好友们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长大后她立志也要做些好事帮助别人。2014年,玛黑拉联络几个朋友组建“爱心妈妈”志愿者团队,在她的带领下,“爱心妈妈”从最初的8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83人,团队中也出现了不少“爱心爸爸”的身影。她组建的团队先后为13名重病患者、33名养老院孤寡老人、13名困难老党员、14个困难家庭、27名孤儿、1600余名困难学生捐助学习生活用品及现金,协助解决矛盾纠纷96起;为600余名年轻妈妈进行心理疏导,传授育儿经验。玛黑拉说:“我们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关爱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一份爱心传递下去。”

  2.15名孤寡老人的“共同儿子”

  严志荣,男,汉族,198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吐鲁番市鄯善县公安局七克台派出所彩玉社区警务室民警。2019年9月,严志荣成为了七克台派出所的一名民警,通过走访,他了解到辖区有15名孤寡老人,便主动帮助他们提水、修电路、修水管等。严志荣了解到,罗华益老人家中煤炭不足,他便主动从七克台镇彩玉社区洗煤厂把煤炭送到了罗华益的家中;包大爷的妻子马秀花因病卧床多年,孩子都在外务工,平时很少回家陪伴老人,他就时常过来看他们,马秀花过生日时,他还为其购买了生日蛋糕。在离七克台镇35公里处的色克三墩烽火台(村小组)住着好几位孤寡老人,每当七旬孤寡老人卡德尔·哈信看见严志荣来到他家时,脸上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严志荣也是经常陪“老父亲”聊聊天,帮“老母亲”捶捶背,东家走走,西家看看,就这样,严志荣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孤寡老人的“共同儿子”。

  3.热心小伙用爱心挽救了一个崭新的生命

  唐茎,男,汉族,199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喀什地区莎车县喀拉苏乡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大学期间曾多次带头为困难学生捐款献爱心,两次无偿献血,参加工作后继续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021年4月,唐茎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存档。时隔一年多,新疆红十字会与唐茎取得联系,告知有个7岁小女孩与其之前捐献存档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高分配型,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年6月底,他收到高分配型成功的通知。2023年3月,乡政府接到了红十字会的采集通知,这时,身边的同事、朋友才知道他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同年4月,唐茎在乌鲁木齐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受捐女孩也顺利度过了排异期。

  二、见义勇为(3人〈组〉) 

  4.有勇有谋,女民警勇救落水母女

  师维楠,女,满族,198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伊犁州伊宁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科员。2022年7月28日14时许,师维楠探亲返回路过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时,突然看到河边很多人在奔跑呼救,她立刻往河边冲去。不会游泳的她边沿河奔跑边寻找营救点位,当发现下游一河流分岔口处的浅滩可以实施救援,便毫不犹豫跳进河水一把拽住冲下来的落水女孩,在她将女孩拖出水面准备上岸时,又发现上游冲下来一位妇女,千钧一发之际,她将孩子放到浅河滩处,扑向冲往下游的妇女并将其紧紧抓住,这时落水者的亲人和其他游客也赶来,帮着把母女一同拖到岸上。此时的女孩没有呼吸,生命危在旦夕,四周没有人懂得急救,师维楠尝试用在部队服役时学过的心肺复苏法进行施救,约两分钟后,孩子终于有了呼吸。据悉,被救起的母女是外地游客,女儿游玩时不慎滑落水中,母亲心急如焚下水试图救回孩子,但水流湍急未能成功,结果两人都被河水冲走,幸好师维楠路过及时施救,最终母女平安。

  5.冰窟窿里救人的“三勇士”

  杨深义,男,汉族,196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杨尚磊,男,汉族,1993年5月出生;邓剑侠,男,汉族,1989年4月出生,三人均为巴州和硕县光明中心社区居民。2022年2月2日17时许,杨深义、杨尚磊和邓剑侠三人出门工作,在临近和硕县新塔热乡布茨恩查干村时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博斯腾湖湖面的一处冰层破裂,行驶在冰面上的一辆小车掉入了冰冷的湖水中,车上的5名乘客全部落水,挣扎着呼喊“救命”。看到此景的三人毫不犹豫冲了过去,跳入湖中救人。在冰冷刺骨的湖水中,杨深义三人先对两位力竭体衰的老人进行营救,成功将两位老人救出。随后,三人一边报警一边继续救人,最终将其余3名落水群众全部救出。事后,想到那一幕,三人都觉得惊险不已。杨深义说:“当时天寒地冻,湖水刺骨,但情况容不得我们多加思考,那可是五条活生生的命啊,我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救人。”

  6.28岁小伙舍己为人渠中救人

  男,维吾尔族,1994年5月出生,生前系和田地区洛浦县纳瓦乡库木巴格村村民。2022年5月30日,库尔班在回家途中突然听到有人求救的声音,他立即停了下来,向水渠边跑去。看到水中挣扎的落水者后,他立即跳入渠中施救,却因水流湍急被冲倒了,在水中数次尝试勉强掌握平衡后,他才终于抓住落水者,但还没来得及稳住重心,两人又被湍急的水流冲得起起伏伏。伴随着急速的水流,他们被冲到了水渠的一个闸口处,此时,参与救援的路人奋力地抓住了库尔班和落水者,将两人拖拽上岸。落水者获救了,可此时的库尔班却没有了意识,救援人员赶紧对他进行抢救,但他还是没有一点儿反应。事后救援人员发现库尔班的口腔、鼻腔里都灌满了沙子,双手的手指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伤口。为了救人,这位年仅28岁的小伙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诚实守信(1人) 

  7.祖孙三代半个世纪,接力守护一座故城

  古丽拜克热·买明,女,维吾尔族,1983年3月出生,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文博员。从古丽拜克热记事起,就知道爷爷和父亲的工作是看护交河故城遗址,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古丽拜克热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文博员。为此,考研时她还专门报考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业。毕业之后,她考入了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局(现为吐鲁番市文物局),如愿成为了交河故城的文博员。参加工作后,交河故城正在开展《世界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古丽拜克热也加入了其中,负责现场测量和周边村庄的宣传。吐鲁番的夏天炎热,温度有时高达50℃,但为了顺利申遗,她努力坚持,发挥专业优势,克服重重困难,与其他同志一起顺利完成了申遗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2014年6月交河故城申遗成功,当宣布消息时,她的内心无比激动,眼里满含泪水。后来,她在交河故城周边的村庄进行调研,发表了《交河故城旅游开发对亚尔果勒村民的影响》文章,为交河故城周边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敬业奉献(3人) 

  8.治沙专家扎根沙漠30载,建成贯通沙漠绿色走廊

  徐新文,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站长。塔里木沙漠公路和准噶尔沙漠明渠是我国两大沙漠工程。30多年来,徐新文扎根沙漠,投身艰苦的治沙事业,带领团队通过长期探索与科学试验,研发创建了流动沙地苦咸水滴灌造林模式、活化沙丘免灌植被恢复模式,建成了分别贯通两大沙漠的“绿色走廊”,保障了两大沙漠工程的安全。他说,治沙只有生态效益可不行,还要让群众得到实惠。他潜心攻克荒漠肉苁蓉人工种植产量低、接种技术单一等技术瓶颈,创新高产稳产规模化种植管理技术,在沙漠腹地建成3000亩荒漠肉苁蓉试验示范区,通过免费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自2006年起,徐新文致力于将中国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的技术成果推向国际,他先后50多次带队到中亚、西亚及非洲国家,成功建成多个试验示范区,提升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影响力。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水土保持青年科技奖、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科技工作者、王宽诚西部贡献奖、开发建设新疆奖等多项荣誉。

  9.扎根社区18年,早把辖区群众当家人

  孙慧,女,汉族,197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塔城地区塔城市公安局杜别克派出所杜别克社区民警。孙慧负责的辖区属于老旧小区,她有20个微信群、1500多个微信好友,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只要有人在微信里喊她,即使再零碎的小事,她都会耐心倾听,了解对方诉求,或帮助解决,或提供协调。2022年3月初的一天,孙慧在走访途中,一位老人反映其家窗台外的电线挨着天然气管道,觉得不安全,多次找物业和社区要求将电线挪至其他地方,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孙慧立即联系了塔城市电力公司,请专业人员实地查看,并和社区干部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圆满解决了老人的忧心事,老人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群众工作无小事,只要群众有需要,我随时都在。”从警27年,孙慧在社区工作了18年。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办公场地,哪里就留下她服务群众的身影。18年来,2000余户人家,她一家家走、一户户登记,整理走访情况表万余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诉求200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300余件。

  10.村干部身残志坚,用爱点亮残疾人的心灯

  胡热来·阿曼太,女,哈萨克族,198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加木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热来儿时意外摔伤脊柱,因未得到及时治疗,落下终身残疾。2010年,刚到喀拉布勒根乡残联办工作的她为加强残疾人兜底保障工作,骑着电瓶车用3个月时间跑遍9个行政村的所有住户,建立了一张“特别关注”动态信息表,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均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所有残疾人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她还为困难残疾人家庭争取到了危房改造资金和免费辅助器具,帮助12名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喀拉布勒根乡距县城160多公里,为解决残疾人办理证件出行不便、程序不熟等难题,胡热来联系到富蕴县人民医院,通过残疾人绿色通道协助他们完成鉴定。拿到残疾证的赛力克(化名)感叹:“像及时雨般解决了我的烦心事!”在胡热来的带动下,她所在的村组建了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并与富蕴县献爱心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公益活动,积极帮扶困难家庭及学生。她说:“志愿服务像一条纽带,将社会各界人士聚到一起,跨越年龄、职业、区域,我会继续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五、孝老爱亲(2人) 

  11.风雨沧桑守亲情,菊香盈室树家风

  努尔金,女,蒙古族,1959年8月出生,博州博乐市第六小学退休教师。1979年,努尔金与丈夫结婚时,她的婆婆已有60岁。婚后,努尔金一直尽心尽力照顾婆婆,由于婆婆消化系统不好,努尔金就为婆婆定制养生菜谱。为了保证婆婆血液循环身体舒适,她钻研足浴养生,就这样一直照顾婆婆到101岁高龄,让婆婆度过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在丈夫的眼中,妻子为家庭的付出令他十分感动。在两个孩子上大学后,本以为努尔金可以轻松一些,可是好景不长,2008年,她丈夫因骨头坏死做了手术,无法承担重体力活,家中内外都由努尔金一人操持。2023年年初丈夫又因为身体原因进了ICU,努尔金一直不离不弃地守在他身边,在她的照顾下丈夫病情很快有了好转。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努尔金永远用坚强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在她看来,过日子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关关难过关关过,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地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12.心手相牵唱响一家亲、画出同心圆

  吐尔逊·司马义,男,维吾尔族,1960年8月出生,巴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村民。1998年的一天,吐尔逊在医院看到一群人正围在一起,从围观群众口中得知,一名汉族弃婴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婴儿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医生告知婴儿患有多种疾病。经过几番思想斗争后,吐尔逊决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随后他办了收养手续,并为其取名热艳古丽·吐尔逊。热艳古丽4岁时,被查出患有癫痫病,生活不能自理,然而吐尔逊并没有放弃她,待她比亲生儿子还有耐心。2021年,热艳古丽的病情再度恶化,吐尔逊又一次带着她去外地做手术。这次手术后,热艳古丽的体质更弱了,甚至一度失去咀嚼能力,无法自主进食。听说驴奶很有营养,吐尔逊便四处挑选,买了一头奶驴回家,让热艳古丽每天都能喝上香喷喷的热驴奶,喝不完的驴奶,吐尔逊就拿到巴扎上卖掉。为了给女儿治病,吐尔逊四处筹钱,扩大了奶驴养殖规模,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给丫头看病,已经花了近70万元,现在病还没有好。我还要努力赚钱,给丫头治好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63岁的吐尔逊说。

责任编辑:王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