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文明播报 | 文明评论 | 重要言论 | 公告文件 | 主题活动 | 文明创建 | 文明视频 | 道德模范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地方文明网站 全民阅读 | 民族团结 | 新疆艺术 | 民俗风情 | 丝绸之路 | 新疆掠影 | 资料中心 | 他山之石 | 地州频道 | 讲文明树新风
微信图片_20220908155205.jpg
QQ截图20210629165852_副本.jpg
QQ截图20210325113812.jpgread_image.jpg
 
新疆文明网首页 >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2016年8月(上)
时 间: 2016-08-16   来 源: 新疆文明网   
 

【“大美新疆·大爱故事”优秀故事 选登】

一个牧羊人 一座“活界碑”

  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牧道驶进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一间用土块和牛粪砌成的屋子孤零零地立在空旷的草原。土屋往西1公里处,一群羊撒在草地里悠闲地啃草,旁边有一个身着迷彩、戴着白帽的黑老头,骑在一垛野草上呆呆地盯着,手里不时拨弄着挂在胸前的那部黑色收音机。

  这位老人叫魏德友,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一个穷尽一生扎根中哈边境草原“无人区”的人,一个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界碑”的人。

  孤独与陪伴

  每年夏冬牧季,超过5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就剩下魏德友一家和100多只羊。夏天,蚊蝇成群,叮得牛羊到处乱窜;冬天,雪厚近一米,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从英俊小伙到耄耋老人,当其他人一个个离开,魏德友吆喝着羊群孤身坚守,至今已有52年。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相当绕地球赤道5圈,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从未发生一起涉外矛盾。

  而今,76岁的他仍住土屋、喝咸水、啃冷馍、守寂寞,与星月羊犬为伴,与风雪饿狼较量。他说:“我要一直守下去,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

  也许是远离人群太久了,魏德友始终话不多。与他朝夕相伴的,除了妻子刘京好,就是一部小收音机。

  记者走进他简陋的家里,只见他喝了口水,从脖子上摘下收音机,用粗糙的手抹去沙土,小心翼翼地放到柜子上。   

  这部收音机,是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两年前赶集时花80块钱买的。他放羊时、巡边时、种菜时,机子不会离身。收音机只能收到4个台,但对老两口来说已经知足了。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1967年,魏德友从山东老家娶回了并不情愿嫁给他的刘京好。千里进疆路,愈行愈荒凉。火车换汽车,汽车转驴车,刘京好走一路,哭一路。而条件更差的还在后头——他们即将入住的“婚房”,只是戈壁滩平地挖出来的一个地窝子。

  “沙暴一来,地窝子里的人就全变成了土猴。”她回忆说,这里牛虻和蚊子太厉害了,大牲口被叮一口,都疼得直蹦,她胳臂、腿上每天都被咬得肿起一大片,“当时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坚持住,留下来。”

  生活了一个月后,刘京好再也忍不了了。一天中午,干完活儿就径直回了家,把衣服打个包袱,扛上就走。她不知道该去哪儿,只想离开荒凉的萨尔布拉克。

  魏德友从地里回来,看见家里乱糟糟一团,妻子的衣服全都不见了。他立刻往出连队的小路狂奔,跑了40多分钟,远远望见妻子的身影,一边喘气一边大声喊:“你往哪跑?有狼呢!”

  “他还真唬住我了,我没再继续走。”忆起青年时光,刘京好忍不住笑了,“后来,他追上来,连拉带哄带劝,把我又带回了家。”

  当时,她认准了魏德友一句话——“咱在这待上几年,到时我和你一起回老家!”

  然而,这个承诺至今都没有兑现。

  绝望之时

  随着孩子降生,刘京好的心逐渐定下来了,开始了解当地一些情况:这片草原是个通外山口,曾发生过严重的边民外逃事件。甚至,外国人来拉运中国边民的汽车在这片荒滩上轧出了一条路。而魏德友把守好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使命。想到这些,她越来越理解丈夫。

  魏德友是个老兵。当时,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屯垦戍边,30多名战友一下车都傻了眼,茫茫戈壁什么也没有。大家住在地窝子里,那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魏德友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后退。1987年冬天,魏德友像平时一样在黄昏时分出去巡边。他骑着马绕完一圈准备回去的时候,突然刮起了暴风雪,嘶吼的风刮得他睁不开眼,大雪漫天,一会儿就淹没了牧道。

  风太大了,马都只能侧着头走,很快就迷了路。魏德友使出浑身的劲儿拉着缰绳走,寒风刺骨,筒靴里漫进了雪,汗水浸透的衣服冻成了冰。走走歇歇,5个小时过去了。已经筋疲力尽的他扶着马,摘下帽子,看着四周白茫茫的一片,不知如何是好,脑子里已冒出绝望的念头。

  就在这时,前方亮起几道白光。“是手电筒!”他心里腾起了希望,赶紧打开自己的手电,使劲地摇。远处的人影渐渐地清晰起来——是边防连的战士!魏德友逃过了一劫。

  他回到家已是半夜,担惊受怕了一晚上的刘京好红着眼眶,给丈夫烧水、换衣服。看到他冻得浑身哆嗦,刚想埋怨两句的妻子低着头,独自落泪。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都逐水草而居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地方,魏德友依然坚守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死了200只羊

  魏德友至今住土屋,吃的米面需要女儿穿越几十公里牧道送进来,喝的是井里打出的连牲畜都不爱喝的苦咸水。平时一顿饭,节俭惯了的老两口就着一盘蔬菜啃馍馍。放羊巡边时,馍馍掰开塞点菜就是一天的伙食。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武警塔城地区边防支队政治部主任彭刚说:“牧民来了,经常抵边放牧,极易引发人员及牲畜非法越界。牧民走了,草原变成无人区 ,发生偷越境的概率又相对增加。”

  一些牧民贪恋水草丰茂,总是把牲畜赶到靠近国界的地方放养。“他们不知道,边境无小事,一头牲口越界就能让国家很被动。”魏德友有些无奈地说。

  每到春秋季,魏德友总会特别警惕。他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边防派出所或者边防连联系。

  只讲原则不讲情面,这股犟劲没少让魏德友吃亏。1992年秋一天夜里,有人趁着月黑风高,偷偷将魏德友家的羊圈门打开。第二天清晨,魏德友看到的羊圈早已空空如也。

  魏德友的小女儿魏霞回忆:“那天,从我家房子往西边,一直到边境线附近,几公里的距离内,到处是被狼咬伤、咬死的羊。”

  魏德友家400只羊损失殆尽,用车拉回来的羊尸体有近200具,另一半羊也再没了踪影。当时,他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养羊。而这400只羊中,将近一半都是别人的,由他替人代牧。望着血肉模糊的死羊,想起两个年幼的女儿还等着上学用钱,刘京好忍不住嚎啕大哭。魏德友皱着眉头,什么也没说。

  事实上,魏德友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裁撤。原本可以被分到离城市更近的连队的他是主动留下来的,停薪留职,放牛羊养活一家人。他总是说:“这块地方不能空着,要不以前不就白守了?”

  原野上那一盏灯

  魏德友育有一儿三女。在他们眼中,父亲很少进城,一刻都不愿离开草原。“他执拗起来,10头驴都拉不动。”二女儿魏萍说。

  2002年,魏德友夫妇退休,在山东工作的四兄妹力劝父母回乡养老,但魏德友就是不肯,还说服老伴留下来。后来,小女儿魏霞回到了新疆工作。魏萍气得不行:“你这一回去,爸妈就更有理由不来了。”

  子女在临近的裕民县城买了套72平方米的房子,想着让二老住进去。可魏德友老两口至今都没在那个房子住过一晚。2006年冬天,魏德友夫妇到女儿家看寄存的羊,住了一天就死活不住了,非要赶回家里。女儿不让回,老两口就自己走着回去了。

  积雪没到膝盖,到萨尔布拉克的房子要走13公里,吓得魏霞赶紧请人开车去追他俩,最终送回了家。女儿还被魏德友训斥:“我们现在是护边户,我们不在,出了事怎么办?”

  守边守了快一辈子,魏德友总说自己没有做什么事情。“那时候屯垦戍边,守边是工作和职责,守着守着就习惯了,就一直干下去了,就这么简单。”

  50多年来,他只见过母亲一面。父母临终时,他两次都因大雪封山回不去,没见上最后一面,因而悔恨终生。

  现在,每天清晨或傍晚,魏德友仍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夜幕降临,四野无声。月亮爬上山头,银辉遍洒萨尔布拉克草原。记者随魏德友赶着羊群从西而归,刘京好站在院中央吆喝牲畜入圈。两个苍老的身影走进土屋,广漠原野上亮起了唯一的灯光……

  魏德友的事迹刊播后,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兵团日报》分别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爱,就是到老的坚守

  草原寂寂,四野悄悄,挥挥绳鞭,咩咩羊叫,一个孤寂的背影和100多只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行走在国境线上。最近一个H5作品在网上迅速传播,1500多万阅读量、120多万点赞量让故事的主人翁魏德友迅速成为正能量“网红”。这位76岁有着32年党龄的山东籍长者,在中哈边境草原“无人区”坚守52载协助边防官兵守护边境,亿万网友为之感动并称他为一个“活界碑”。

  关于老魏,有人敬佩有人不解。老魏的子女来了又走,他会潸然泪下,但面对多次调离边境、家人团聚的机会,他却一而再、再而三选择了倔强。老魏说,越是在这片草原生活下去,他的心里就越感觉到踏实。这是爱的流露、爱的表达。

  爱,是一个支点,一个让生活忠于内心、砥砺前行的支点。有的人年少时心潮澎湃、志存高远,想要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在重要岗位干出一番事业。可是日子越长,生活越迷茫,因为物质、名利和世间百态,最初的梦想“改头换面”甚至“支离破碎”。说到底,是心中缺少那份执着热爱。老魏的心中充满爱,他在边境找到了内心的一方净土、肩上的一份使命,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巡逻,从而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的力量。

  爱,不是一时的冲动、一阵子的坚持,而是一辈子的坚守。生活中我们做一件事都觉得很难,遑论用一辈子的时间。“爱”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爱家庭、爱事业、爱党爱国爱人民,但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能不能做到一辈子的坚守。  

  前不久,一位高校辅导员说起一件有趣的事:校园里经常有某男生拿着99朵玫瑰向某女生表白,以至于旁观女生向男朋友抱怨,“你看看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如果是真爱,我会告诉男生,今年送一朵,明年送两朵,年头多一年,就增加一朵花,即便将来到了晚秋般凋零的年纪,爱情也会因为一直的坚守而像芬芳的春天。”这位辅导员的话,仿佛一个隐喻,不但于爱情,于家庭、于事业又何尝不如是?

  爱,有时候还是孤独的,是不被理解的,但只要爱得执着、爱得纯粹,终究会绽放爱的光芒。大雁南归,秋叶飘零,寒风刺骨又如何?苏武踏尽大漠飞雪,但始终向往远方的祖国,最终依着忠诚回到久别的大汉。高薪聘请,舒适生活,吃喝享乐又如何?杨善洲离休后主动卷起铺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他说:“我退休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穿打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土炕,彭德怀穿着用降落伞做的背心,由此断定信仰的力量无穷大,共产党是无法被打败的。

  爱,就是到老的坚守。在老魏守边的故事中,老魏的妻子同样被广泛点赞。她一开始被艰苦的条件吓坏,也曾有过逃离的念头,但最终选择了留下,数十年来相濡以沫,一起变老,“哪儿也不去”是她如今说得最多的话。老魏和他妻子的内心是笃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如此,找到心底里的那份爱,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抑或是某种品格与信念。只要认准了,就用毕生去追求、去奉献。

 

《新疆日报》评论:三次选择一生坚守

——从魏德友先进事迹探寻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

  魏德友的三次选择,把个人价值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连在了一起,可以说是不容易不简单不平凡。

  1964年从部队转业,他作出第一次选择,不是留在喧嚣繁华的内地,而是与30多名战友赴一六一团原兵二连,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过上了“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1982年,他作出第二次选择,一六一团原兵二连交裕民县吉也克镇管辖,原兵二连百余户群众陆续撤离。魏德友主动选择留下来,买了3头牛、20只羊,在这里放牧巡边。半个多世纪后,当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一茬,就连世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这时他作出第三次选择,不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样选择离开边境一线去休息和享福,而是留在空旷的草原深处,继续坚守使命。

  魏德友的三次人生选择提供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超过了或者远远大于我们对魏德友事迹本身的认知界限和境界。

  魏德友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但它会让我们感动,令我们沉思,让我们从其中的点点滴滴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去探寻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如何评价魏德友的三次选择?在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多变、道德艰难爬坡的形势下,秉持不同价值观、抱着不同人生目标的人会给出不同答案,但只要良心还没有泯灭,道德还没有沦丧,都会认可魏德友人生的选择,以及他的人生道德价值。

  如果用是否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衡量魏德友的人生选择,确实算不上伟大;如果以获得了多少物质利益、得到了怎样的人生享受来衡量魏德友的人生选择,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肯定。但是,如果把兵团的事业比作一片森林,魏德友就是其中挺拔的一棵;如果把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一座花园,魏德友无愧花园中夺目的一朵;如果把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比作一个雁阵,魏德友就是雁阵中奋飞的那一只。

  追寻魏德友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确实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但我们从每天清晨或傍晚,魏德友来回走过8公里的牧道上留下的坚实痕迹中可以领悟到:他之所以不留恋城市的优越生活,并不是偏爱边远地区的艰苦生活,更乐意在那里吃常人没有吃过的苦,守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并不是他更乐意在边境从事最危险的工作。他也是与你我一样的血肉之躯,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魏德友明白,兵团人肩负着屯垦戍边特殊使命,这使命是兵团成立的初衷,也是兵团安身立命之本,他的选择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城市生活得更好。“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他放弃安逸舒适,并不是不会享受或不愿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一种使命和责任,用魏德友的妻子刘京好的话讲,对边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东西。他放弃功名富贵,不是钟情于贫困和穷寒,老两口每月共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足够安享晚年。魏德友在连队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没有去住过1天,他是为了追求自己人生的理想,艰苦的生活从未让魏德友退缩过。魏德友不仅庆幸自己当初的正确选择,1967年,他还回山东老家结了婚,把妻子刘京好带回来,先后养育了4个孩子,踏踏实实地在草原上安下了家。“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这个信念一直植根在这名老党员的心里。

  魏德友的选择,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丰富了兵团精神的当代内涵。兵团职工魏德友的人生价值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以扎根艰苦偏远边境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高度自觉;生动诠释了兵团党员干部“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执着坚守。

  道德信仰的主体包括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个体与集体,犹如滴水之于大海、沙粒之于大漠,积水成渊,聚沙成塔,说明个体组成了集体。如果多数人的道德信仰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这个国家就充满希望,这个社会就会进步。魏德友的选择虽然只是个人的行为,但是无数个“魏德友”的选择,使得兵团的事业充满活力和希望。在兵团,正是有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作出了无私奉献的选择,才有了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综合的发展。

  透过魏德友的人生选择,我们不能不思考人生的得失问题。

  有人说,如果能把一切看淡了,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就会活得开心自由。此话不错,但没有把问题讲透。就魏德友而言,他确实生活得开心而自由,但问题是他把什么看“淡”了呢?这是需要认真说一说的。魏德友看“淡”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但他把使命的坚守看得高于天,为了这份坚守,他放弃得太多,魏德友保存的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可以作证,对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收音机不会离身,他“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放弃得太多,因为他懂得背负过多会使人无法前行,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踏过风雨人生路。

  做利己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事,一般来讲大家都会乐此不疲,但有利于整体而不能给个人带来眼前实惠的事情,不是人人都乐于去做的。魏德友不仅做了,而且全心全意去做,几十年如一日去做,这既是一种自我牺牲,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当个人的选择被社会需要的时候,才会比较明确地感到自身的存在;当个人能够选择自己想做的且被社会需要的工作,才会感到人生的快乐,这是人生选择最大的奥秘和最可靠的途径。

  魏德友人生选择的价值,是与他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和忠诚把这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的。魏德友半个多世纪守护在边防线上,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更多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而活。魏德友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在自己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牺牲自我,赢得社会的认同,是高尚的。

  在长期的守边生活中,他住在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只有100多只羊长年与他为伍;夫妇俩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的又咸又苦的盐碱水;魏德友住在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用报纸糊的“天花板”已经泛黄,1张木头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张凳子,来人多了只能坐床上;魏德友付出了人生的最好年华,从24岁到边境,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他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但是,魏德友精神是充实的,当有人问他“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过这样的苦日子图啥”的时候,魏德友的回答很简洁:“守在这里心里踏实!”

  魏德友的事迹得到了党和人民认可,近日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发出向魏德友学习的通知,要求真心实意为老军垦老同志排忧解难,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使老军垦老同志始终感受到党的温暖。

  魏德友崇高价值选择虽然与困难甚至是苦难相伴随,但它却给魏德友提供了持久的、稳定的坚守动力,使他不被外界任何干扰所动,执着于内心崇高精神的守护,不断地走近兵团人共同的梦想,不断靠近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

  魏德友的人生选择留给我们广阔的思考空间,正确的选择固然可贵,把正确的选择坚持到底,特别是在遇到各种困难或者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时还要继续坚守,这才是最难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年逾古稀,但魏德友仍没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个多小时。儿女担心他的安危,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魏德友的答复是:“现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同样,一个人坚守一阵子并不难,难的是坚守一辈子而不动摇,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魏德友长期坚守的半个多世纪,周围的变化是巨大的,看到装修得像宾馆一样的家庭住房,看到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进入家庭,看到以车代步已成为现实,看到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看到老年人花枝招展在公园起舞,常人往往选择放弃,但是魏德友守住了共产党人的情操,守住了入党时的初心,守住了值得他坚守的价值观念。

  魏德友的选择和坚守启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即使再艰苦,前进的路上会一直陪伴着欢笑。

  正是感人至深的抉择才显出魏德友成长的深刻印记,正是艰苦磨难才显现魏德友的巨大勇气。他是一棵树,把自己深深地“种”在萨尔布拉克草原上,他懂得坚守,能够坚守,坚守初心,坚守职责,坚守信念,感动了所有兵团人,感动了所有关注他的人。

  如果有谁认为,信仰是虚无的,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就请你看一看魏德友的事迹。共产党人的信仰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它隐藏在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走过的近20万公里的征程上,它包含在魏德友“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那质朴的语言里,它镌刻在魏德友已经用坏的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上,它扎根于教育着感动着百万当代人的古稀老人魏德友的灵魂深处。

 

《新疆经济报》评论:点赞!为巡边的古稀老人魏德友

  “英雄!”

  “致敬!”“感动!”“功臣!”这两天,一位巡边老人引爆网络,成为网红。他就是76岁的魏德友。在中哈边境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他和老伴守了52年,走了近20万公里!他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家国情怀。他的故事因《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骄阳似火的7月,《现代快报》记者不远万里从南京专程来疆,走进无人区、走进守边人魏德友的家,进行了一周的深入采访。

  7月26日,《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以及系列全媒体作品引爆网络,引起数百万网友的共鸣。央广新闻、光明日报、腾讯、新浪等新媒体终端纷纷转载,并在微信朋友圈里被频频刷屏。不到30个小时,《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点赞量超过60万次,总阅读量高达590万次。

  由现代快报社发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网络行动,也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响应,并从客户端、微信,延伸到了微博、网站。

  24岁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半个多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这是怎样的付出和情怀?

  就在网友们热烈讨论究竟什么才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时,魏德友用一辈子的坚守,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然而,魏德友却认真地说:“我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什么也没做。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老人家退而不休,爱国已经成为习惯。”山西晋中网友“用户5240023908”为魏德友点赞。“无私的守护,国土才完整和安宁。”广州网友“我家的小小白”深有感触地说。有人甚至还发出“老魏叔:请受素不相识的晚辈一拜,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祝福。

  新疆网友“鑫的每一天87”说,向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人民守卫边防的人致敬!他们抛家舍业,风餐露宿,与家人难聚,与寂寞相伴,是最可爱的人。

  “这就是上一代人的家国情怀!致敬老魏叔!致敬兵团老兵!”新疆网友“f453261142”说。

  众所周知,新疆是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国、印度、阿富汗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如此之长的边境线,除了边防军的守卫,义务守边人也是一支重要的守护力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才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安宁、和谐。

  为巡边老人魏德友点赞!为所有守边人点赞!

 

《兵团日报》评论:有一种崇高叫坚守

  从放牛戍边到放羊戍边,50 年,行走20万公里,堵截数万牲畜越境,劝返上千临界人员,责任区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这就是九师一六一团职工魏德友人生中的重要“清单”。

  而在无声的数字背后,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高地的默默坚守,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兵团人对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有力传承。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魏德友50年的戍边生涯中,且不说艰苦无比的自然环境,紧张异常的边境形势,数次经历的生死考验,仅仅那种空旷无比的孤独和寂寞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而这不正是魏德友的伟大之处吗?

  远行的人常常是孤独的,但那孤独并非就是苦痛。如果那远方的路是属于自己的,路边的树是自己栽下的,目的地是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么远行者就会甘之如饴、锲而不舍、风雨兼程。

  尽管一路坎坷,但如果再次选择,相信魏德友也仍会毅然选择坚守,走上义无反顾的戍边之路,因为在他的骨子里镌刻着对祖国的忠诚,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屯垦戍边事业的热爱。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世界的变动与阵痛,使得传唱已久的忠诚之歌,出现了一些变调和杂音。比如,在利己主义者眼里,“忠诚”成了“傻瓜”“无能”的代名词;在利益交换的逻辑中,“忠诚”被视为过时无用的老古董。

  同时,一些人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抛到一边,把个人利益、个人地位、个人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价值观的错乱,导致行为的变异,那些变了味的“忠诚”,只会让人更加浮躁、更加凌乱、更加迷惘。

  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假如你不守望,我不守望,国家的边关谁来守防?如果你不奉献,我不奉献、人民的幸福谁来谋求?要是你不担当,我不担当,社会的责任谁来肩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只有拥有更多的仗剑扶犁者、忠诚奉献者、流血流汗者,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充满希望。

  兵团人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极具感召力的英雄群体。60年来,为了新疆的发展稳定,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祖国的安全统一,他们坚守脚下的土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奉献不休、战斗不止。

  而今,新疆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召唤着兵团人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召唤着兵团人担当起维稳戍边的神圣使命,召唤着兵团人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功能、作用。

  一句话,形势和使命召唤着兵团人更好地坚守、更好地担当,从而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应有贡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而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的大局、人民的利益,就会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或许,这就是魏德友这个普通人身上的不普通之处。

责任编辑:于 洪举
 
文明创建    
·新疆阿克苏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一城文明风 处处幸福景——若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沙雅县: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和静县:文明花开满城芳
·阿勒泰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助力创建文明城市
·石榴花开的时节——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观察之四
·霍尔果斯市召开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现场点位推进会
·温宿县召开争做“最美温宿人”争创“最温暖城市”动员会
道德模范    
·新疆历届全国道德模范
·关于增补玛依努尔·尼牙孜为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的公示
·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名单公示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力所能及帮助更多人”——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于学然
·26年,他对患病的养女不离不弃——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吐尔逊·司马义
·危急时刻显身手——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艾斯卡尔·艾山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我们是互助友爱的大家庭——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李红秀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救群众于危难是我的责任”——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师维楠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1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0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9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8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7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6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5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4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3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2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
地州频道    
·乌鲁木齐 ·昌吉 ·伊犁 ·石河子
·克拉玛依 ·塔城 ·阿勒泰 ·博州
·哈密 ·吐鲁番 ·巴州 ·阿克苏
·喀什 ·克州 ·和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文明办主办 新疆文明办主管 联系电话:0991-3532125
© All Copyright Rights Reserved 新疆文明办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