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文明播报 | 文明评论 | 重要言论 | 公告文件 | 主题活动 | 文明创建 | 文明视频 | 道德模范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地方文明网站 全民阅读 | 民族团结 | 新疆艺术 | 民俗风情 | 丝绸之路 | 新疆掠影 | 资料中心 | 他山之石 | 地州频道 | 讲文明树新风
微信图片_20220908155205.jpg
QQ截图20210629165852_副本.jpg
QQ截图20210325113812.jpgread_image.jpg
 
新疆文明网首页 >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专刊》
时 间: 2016-09-22   来 源: 新疆文明网   
 

【典型发言】

以“花儿昌吉”建设为龙头  唱响美丽乡村建设大合唱

昌吉州文明委

  昌吉州以“花儿昌吉”建设为龙头,以打造美丽新疆、昌吉样本为目标,紧紧围绕“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全民参与,全力推动,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合唱。

  一、突出“三动”,唱响美丽乡村建设大合唱。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是关键。我们坚持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一是高位推动。科学制定《“花儿昌吉”建设行动纲要》和《“两清两美一绿”三年行动计划》,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花儿昌吉”建设重要抓手和先导工程。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州党委书记任组长、各牵头单位为主体的组织机构,构建了全面覆盖、上下联动、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机制拉动。制定“1+1+3+N”的顶层设计方案,形成清新空气、清洁水系、美丽乡村、绿化美化等专项行动方案和64项单项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做到时间、任务、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四落实”,建设标准、创建验收方案、考核办法“三明确”,督查、考核、奖补、惩处“四到位”。三是全员互动。采取“重点培育+达标示范”压茬进行的方式,实行第一年培育、第二年达标、示范带动,串点成线,扩线成面,滚动开展,有序推进。三年确定98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各单位、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功能定位,在项目资金使用、软硬件建设方面着力向示范村和培育村倾斜,形成推动合力。

  二、突出“三化”,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本。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新房,又要见新貌。我们坚持把“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顺应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作为基本原则。一是顶层设计精品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经济发展绿色化、居民生活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天蓝地绿常态化和社会和谐稳定美、富民强州生活美、绿色低碳发展美、城乡建设品味美、山明水秀生态美、社会文明素质美的“四化六美”新标准,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服务、社会管理等内容,全力打造新样本。二是村镇发展特色化。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新建村庄注重科学选址、相对集中,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坚持保留和提升同推进,现有村庄注重改造提升,保留和突出原有特色,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元素,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美丽农村新景象。三是推进方式科学化。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细化量化各项测评指标,通过严格测评,州财政给予以奖代补补贴。将美丽乡村行动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先进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约谈、问责。今年以来,七县市投入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资金14亿元。

  三、突出“三美”,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新的神韵。美丽乡村建设,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回归,乡风民风的好转。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风尚美。运用道德讲堂、公益广告、志愿服务、文明创建、培养良好家风等多种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形成了从小事入手、身边做起、人人践行的长效模式。开展以“育家风、立家训、传家礼”为主的培养良好家风活动,积极倡导孝老爱亲,促进农村社会风尚不断好转。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树典型,表彰奖励,有力推动了农村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二是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人文美。深入实施文化便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工程,使美丽乡村更富人文情怀、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的生动景象。启动基层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和文艺院团结对帮扶机制,州县两级每年投入一千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扶持基层文化带头人队伍,连续三年对全州基层文化带头人进行集中培训,基层文化带头人和优秀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已覆盖全州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三是坚持以全民公益引领乡村和谐美。将全民公益纳入村规民约,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每月定期在城乡开展全民公益日活动,积极向农村拓展全民公益活动范围,在广大农村初步建立了以政策法规、维稳巡逻、文化惠民、清洁家园、夕阳红、医疗保健、巾帼亲情、助农帮困、康养老人服务队和乡村红白理事会为代表的“九队一会”公益团队。“尕老汉”维稳巡逻服务队、“俏媳妇”巾帼亲情服务队等公益服务团队已形成品牌,深受老百姓欢迎和好评,参与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公益之星”、“信用户”等评选表彰的首要条件,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公益、人人受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浓厚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花儿昌吉”建设为龙头,不断学习和借鉴兄弟地州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推进中完善,在落实中提升,把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吐鲁番市文明委

  近年来,吐鲁番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为主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齐心协力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共建文明幸福新家园。

  一、做亮“村庄美”,用优美环境影响农民

  一是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规划要体现特色”,突出一体多元文化、乡土原生风貌和生土建筑特色,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美丽乡村规划“多规融合”、有序衔接,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完善修订31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完成18个贫困村规划。

  二是开展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行动,治理脏乱差、建设大客厅,引领农民群众从生活细节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推行农村“户收集、组保洁、村转运、乡处理”模式,实行“十户联洁”责任制,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63%。实施农田防护林“整乡整村推进”和“空地闲地全覆盖”,全市人工造林面积达25万亩,栽种桑园面积达2.94万亩、杏园面积达8.12万亩。

  三是坚持“以村生景、以景建村、村景一体”,采取“旅游+文化+美丽乡村”的模式,建成了交河小镇、青蛙巷、晾房村、杏花村、沙疗小镇等特色村镇。实施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高昌区艾丁湖乡庄子村把拥有“乡愁记忆”的老村委会改建成村史馆,新建文化科技活动中心、“文化一条街”,实现了由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嬗变。

  二、做强“村民富”,用产业和就业富裕农民

  一是让旅游拉动就业。深入实施“村级旅游惠民工程”,常态化举办杏花节、桑葚节、蔬菜节、葡萄节、拌面节、春博会、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旅游活动,发展农民家门口的旅游,让农村变景区、果园变乐园、民居变民宿,各族群众在参与旅游发展中分享了旅游红利。近两年打造特色旅游村镇27个、农家旅馆200个、星级农家乐100个,直接或间接拉动8100余户、4万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达6800元以上。

  二是把就业、创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实施“一户一工人”战略和“万人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缝纫、刺绣、烹饪、农机、电子商务等培训,带动本地农民工17655人就近就业,劳动创收13667.45万元。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建立创业基地25个,引领农民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创业。

  三是推动重点企业吸纳农村就业。沈宏、圣雄、天川、中利腾辉、吉祥鸟、壹俐绮等一批企业招收的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达60%以上,溢达纺织、鸿宇食品等企业招收的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达80%以上,亿恒达建材公司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达到95%。

  三、做实“村风好”,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民

  一是创建特色文化乡镇33个、特色文化村(社区)158个,培养选拔文化能人、文艺骨干、民间艺人1961人,组建188支民间文艺团队、392个民间文化活动小组和247个文体队伍,用优秀文化的正能量占领精神文化阵地。创新美丽乡村与村级阵地“5+2”融合建设模式,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文化大院普及工程,投资2.13亿元新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11个、文化大院955个,营造了“美丽乡村嵌入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彰显美丽乡村”的独特氛围。

  二是组建600余支草根宣讲员队伍,广泛开展“村村升国旗、户户受教育”为主题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建1.12万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互助活动,构建了和谐邻里关系。全面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共建”活动,驻吐部队、兵团221团、吐哈油田等与37个村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共建安康富美吐鲁番的强大正能量。

  三是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一村一月一宣讲、一村一月一演出、一村一月一球赛、一村一月一电影、一村一月一科普“五个一”活动,参与农民群众65万人次。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举办最美吐鲁番人、吐鲁番好人、最美母亲等主题活动;策划开展吐鲁番的葡萄会唱歌—新疆原创音乐节、全国街舞大赛等主题活动,举办葡萄小夜曲、木卡姆展演、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用群众文化活动倡新风、去极端化。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墙全覆盖”工程,实现文化墙村村全覆盖。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战略发展的引领工程、固本强基的基础工程、文明创建的示范工程,厚植文化、强力推进、共建共享,为建设美丽新疆作出新的贡献。

 

打好“三张牌”  实现“三个美”

中共若羌县委员会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确保新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若羌县按照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打好理念引领、科学发展、勤劳致富“三张牌”,大力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农民文化生活美起来“三个美”,不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做法是:

  一、打好“理念引领牌”,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断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确保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依托人文、资源、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提出“保稳定、破瓶颈、强产业、惠民生、兴文化、塑形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若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战略支点作用,作出建设南疆物流集散分拨中心、中国最大的红枣交割市场、新疆最具竞争力的工业硅生产基地和世界最大硫酸钾生产服务基地的布局,着力打造巴州副中心城市、百年生态若羌和南疆样板城市。邀请国内10家设计院和湖南省专家团队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准确把握乡村特点、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将楼兰文化、红枣文化和胡杨文化的内涵融入规划,打造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的特色村庄。坚持“两个可持续”“生态立县,环保优先”,建设洁净若羌。大力弘扬楼兰文化,文旅结合、以文兴旅,建设文化大县,打造新疆重要的特色旅游基地。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抓民生、聚民心、提素养、促和谐”的理念,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3%。在教育上,率先在全疆实施学龄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在医疗上,率先在全疆实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和药品零差率、取消门诊挂号费制度。在社保上,率先在全疆将发放老龄补助的年龄条件从80岁放宽至70岁,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三是坚持基层重要。始终牢记“基层稳则新疆稳”的道理,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扎实开展“访惠聚”“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全面实施村级阵地“5+2”工程,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层基础。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将村“两委”职数增加2名,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单设村民小组长、团支部书记和妇代会主任。县财政每年为每个村、社区划拨13万元经费,为各乡镇和村、社区团组织、妇联组织划拨1-3万元不等的经费。将村“两委”正职月薪提高到3500元,副职和村民小组长达到2500元。率先实行村干部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实行第一书记带培制度,由县四套班子成员兼任所有村、社区的第一书记,定期给农民讲素质教育课,培养优秀村干部,实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摘帽”。

  二、打好“科学发展牌”,奠定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总钥匙。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具有若羌特点的发展之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水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6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2元,连续七年稳居西部十二省区县(市)首位。

  一是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乡村美不美关键在生态。县委、政府坚持把生态环保当作“安身立命”的大事来抓,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五年累计植树造林6万亩。根据水土光热条件及红枣耐干旱、经济和生态效益兼备的特点,大力发展红枣产业。严厉打击非法开荒、非法开采行为,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的称号。严守“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取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率100%,率先在全疆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大力推进循环发展,把稀缺的水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配置给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决不给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开“绿灯”。大力推进低碳发展,小烟囱全部关停,农村供热统一使用天然气,集中供热锅炉全部采用脱硫除尘技术改造、达标排放,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是严格遵循经济规律。乡村美不美基础在经济。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效益推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派干部赴河南新郑等地引进优质红枣苗木,成立技术和产品研发科研机构,全面普及红枣种植管理技术,建成了中国最优红枣基地。启动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工作,深入持久开展若羌红枣外宣、招商及全国打假行动,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产品证明商标”,成为中国红枣市场的“风向标”。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称赞“若羌枣,味道好”。为扩大销售渠道,以“互联网+”为引领,建成兵地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电商进农村、进社区,带动枣农走进市场,并逐步形成与若羌黄玉、文化旅游、物流业相结合的电商新业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成功打造钾肥、工业硅等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

  三是严格遵循社会规律。乡村美不美重点在管理。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农民群众,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上下联动,采取财政补一点、农民掏一点的方式,累计投资2.6亿元,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同网同价一体化、城乡天然气入户一体化、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等“十个一体化”。尤其是率先在全疆采用PPP模式将城乡环卫承包给专业上市企业,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坚持建管并重,层层建立村庄环境管理机构,实行“村主体、乡镇主管、县检查考核”的三级联动长效机制,并将保护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彻底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

  三、打好“勤劳致富牌”,汇聚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力量

  美丽乡村奔小康,文明富裕新若羌。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农民勤劳致富的过程化作各民族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过程。

  一是精神凝聚力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美丽乡村需要美的精神支撑。在若羌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中,牢固树立“我能行”的主体意识,下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苦干不苦熬、赶超争先进,形成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排难而进的“若羌精神”,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倡行“要想富,种枣树”“红枣金娃娃,全靠肥当家”“致富靠双手,脱贫靠互助”“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等理念,在生产劳动中引导农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做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在乡村孕育了团结友爱、敦亲睦邻、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

  二是勤劳互助脱贫。“美丽乡村是干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坚持以业富民,积极引导农民诚信种枣、勤劳致富,在有机红枣生产中全面推行统一种植、统一修剪、统一施有机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采摘的“五统一”制度,确保红枣最优品质。坚持把团结互助的精神融入农民生产生活,组建红枣专家服务队、红枣种植能手服务队和各民族互助服务队,手把手教、户挨户传红枣种植技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深入开展各民族“结对子、交朋友”活动,推动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确保实现“一年高标准脱贫、四年稳定致富”。今年,全县1245户3089名困难群众将全部高标准脱贫,每个人的收入可达到5000元以上。

  三是倡导新风正气。枣树好栽、风尚难育。文明风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所在。坚持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万人宣誓”“道德新风进万家”主题教育以及“文明村镇”“十星级和谐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遵德守礼、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坚持以文化人,建成楼兰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图书馆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广播和数字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在乡镇建立“乡村大舞台”、文体竞技俱乐部,开办麦西来甫舞蹈等培训班,每个村、社区都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场所,并将每周五确定为“周末文化活动日”,活跃了各族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编写《古楼兰 新若羌》文明读本,将中华文化、楼兰历史文化以经典励志故事的形式生动展现,不断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以“讲文明、弃陋习、树新风”为主题,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和村规民约的作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楼兰故城楼兰沙,楼兰一去不复返。我们通过打好“三张牌”,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三个美”。如今,农村的社会秩序安宁祥和,各民族团结互助,邻里和睦友善,公序良俗已经养成,讲卫生比整洁、学科技比创业、讲公德比形象、懂感恩比奉献成为新时尚。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洁优美,住房整齐有序,四处绿树成荫,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不进城就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农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公共文化设施应有尽有,农民文艺队如雨后春笋,群众性文体活动火热开展,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农民过上大红枣儿般甜蜜的生活,成为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富有的人。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实际成果,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美丽与文明同行,富裕与和谐同在,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若羌一张亮丽光鲜的新名片。

 

重建设 富牧民 育新风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布尔津县文明委

  布尔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中安置、配套齐全、体现特色、美观实用、产业结合”的原则,以重建设、富牧民和育新风为主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一、重建设,打造美的环境。美丽乡村是干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抓好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的家园,让牧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始终把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规划在牧民定居工程中的引领作用。按照“依山就势、傍河就景、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总体要求,通过以水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实现牧民搬迁定居、安居。二是着力改善环境。大力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等问题,配备垃圾清运车、垃圾收集箱,组建保洁员队伍,建立了“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为牧民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三是完善配套设施。每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加强农村硬件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已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住房、棚圈、院墙、草料地“四有”,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文化室、技术服务体系、服务设施“五配套”,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牧民群众。

  二、富牧民,夯实美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是基础和关键。我们积极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引导牧民群众由单一的畜牧放养向种植养殖、务工就业、旅游服务业等转变,千方百计地增加牧民群众的收入,让牧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一是向专业种养殖转变。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引导牧民群众发展以圈养为主的“家庭牧场”养殖模式。目前,全县已有家庭牧场60余户。大力扶持布尔津县喀纳斯润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味美特生态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二是向旅游服务业转变。积极引导和鼓励牧民群众参与旅游服务业,经营牧家乐,办起家访点等,让牧民群众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依托喀纳斯景区地缘优势,冲乎尔镇牧民群众自发成立了“马拉雪橇协会”,借助每年冬季举办农牧民运动会、摄影大赛等活动,收入达万元以上。三是向二、三产业转变。政府、企业联合搭建就业平台,引导牧民群众向二、三产业转移。对有就业能力与专业特长的求职人员,推荐到相关企业;对无专业技能的求职人员,培训掌握1至2项技能后,再推荐到相关企业;对有创业愿望的居民,为其提供创业项目、就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并设置蔬菜市场、小商品批发或零售场所,安置牧区居民就业。

  三、育新风,引导美的风气。美丽乡村建设关键美在风尚、美在心灵。我们始终秉承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着力培育文明乡风。一是重文化引领。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文化能人、草根宣讲员作用,围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举办邻里节、阿肯弹唱、摔跤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把舞台搬到牧民群众家门口,让广大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演出看。二是重模范选树。广泛开展“最美布尔津人”、民族团结模范、十好道德模范等创评活动,相继涌现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十大杰出母亲”丽达·皮尔拜等一批先进人物,并其为原型,制作各类文艺作品,展现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三是重道德养成。积极引导农牧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主题,精心打造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将一座座墙体变成了传播文明的载体、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景观。针对当前农牧民中存在的道德突出问题,启动“微影身边人 出彩布尔津”微电影拍摄工程。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美丽边城,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作出新的贡献。

 

围绕三个美起来  建设幸福新泽普

泽普县文明委

  泽普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文明委《关于以美丽乡村为主题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指导意见》,努力推动实现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建设幸福新泽普的有力抓手。

  一、美在村庄,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把农村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实施城乡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全面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环境,实现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村总体规划全覆盖。

  二是按照“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好庭院、好果园、好棚圈”的标准,完成2万套安居富民房建设任务,完成改院、改厕、改厨1.96万户,基本完成全县147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新建村级“五小便民工程”805个、乡村大舞台147个。

  三是新修农村公路658公里,农村改水改电基本完成,天然气入户率达50%。森林覆盖率38.7%、绿化率48.4%,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二、美在民风,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充分运用农村的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村百姓文化生活。在农村逐步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是把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按照“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村建设规划、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有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有一个常年活动的精神文明活动场所、有一个逐步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为目标,不断拓展创建活动。

  三是在农民中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了全国十大最美村官、自治区第二届道德模范刘国忠等重大典型,依托33个汉族村和社区,积极打造全疆民族团结嵌入式居住样板。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农民,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达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条路;燃起一堆火,映红一片天”的效果。

  三、美在文化,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做到了乡乡有文化阵地、村村有百姓大舞台。每年完成1800场的数字电影放映任务,完成10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积极开展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 一乡一队宣传文化工程”,让农民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用正能量占领农村精神文化阵地。

  二是每年举办金湖杨旅游文化节、“冰雪嘉年华”等农民便于参与、从中受益的活动,充分发挥草根艺人作用,打造文艺精品。创作出了歌曲《胡杨水乡》、话剧《奉献》等一批文艺精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收到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效果。

  三是精心举办“我们一起来过年”、“民族团结百家宴”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一起品美食、搞活动、走亲戚、赠礼品,推动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交心,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如今的泽普,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农村中学生全部进城就读。2.3万人实现脱贫。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大幅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致力于建设优美环境、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实际成果,建设幸福新泽普。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阜康市文明委

  近年来,阜康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城乡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以人居环境美起来为目标,持续有效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多管齐下,综合发力,为构建“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美丽阜康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纳入考核指标。阜康市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写入市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3乡3镇3个街道的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考核指标,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培训班等形式,对工作进行部署发动和督促落实。二是加强制度规范。制定下发了《阜康市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实施方案》、《阜康市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管理制度》、《阜康市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日常督导检查考评办法》,明确了市直部门、乡镇和村委会的责任,对经费投入、环卫基础设施、保洁队伍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文明委还将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前置条件,推动工作落实力度。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市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工作机制。各乡镇根据市里统一部署,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摆上日程,明晰责任,全市3乡3镇3个街道59个行政村22个社区都确定了阶段性目标,保证了此项工作稳步推进。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利用全市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曝光问题较多的乡村,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将垃圾处理工作与包村干部考核、村干部奖励工资、保洁人员报酬等挂钩。每个村还聘请2-3名老党员、老干部作为环境卫生监察员,负责监督村内环境卫生保洁机制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政府主导、以城带乡、因地制宜、公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州、市、乡镇、村集体四个层面,共筹措资金1.35亿元。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在阜康城市大外环南侧建立城北转运站,配备3辆拉臂钩车,配备6个12吨垃圾集装箱等设备,覆盖14万人口,年处理垃圾可达7万余吨,为促进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完善配套设施。为各乡镇每15个村配备1辆垃圾压缩运输车,按照村每100户设置1处600升垃圾箱标准,共配置垃圾箱829个和清运车34辆,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健全乡村保洁队伍。村按每50至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目前共配备保洁员417人。统一配备清扫工具和三轮垃圾收集车,共配备三轮车123辆。目前,全市24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有效收集和无抛洒运输。三是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创新实施生活垃圾“从农村到城市”集中处理模式,在昌吉州得到认可和推广。2015年9月,自治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场会”在阜康召开并向全疆推广。

  三、强化教育引导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重在环境改善,难在观念转变,必须把教育群众作为基础性工作,做到治理整顿、教育引导同步推进。一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工程。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移风易俗、勤劳节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克服乱扔垃圾、私搭乱建等陋习。充分发挥全市209个农村基层党组织、70个“访惠聚”工作组作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价值理念,逐渐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我市共创建区州卫生示范乡镇5个、区州卫生示范村40个,州级文明乡镇5个,区州文明村34个。二是举办“美丽庭院”评选活动。通过“晒庭院美丽环境、议良好文明家风,讲邻里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庭院经济建设”,评选出全市30个美丽庭院,以美丽庭院扮靓美丽乡村。三是开展乡村道德实践。设立道德新风榜,开展感动阜康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十星级文明户、最美环卫工等评选表彰活动。近年来,共评选表彰先进人物150名、十星级文明户2000多户,引导广大农民“改陋习、提素质、学雷锋、做好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农民卫生意识,促进了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

 

做足农户庭院大文章  厚植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洛浦县文明委

  美丽乡村是由一个个美丽农家组成的,庭院建设和庭院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有可为。近年来,洛浦县以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以“三个美起来”为目标,以庭院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提升庭院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以庭院建设为突破口,厚植“村庄美”和“村民富”的物质基础

  一是统筹兼顾,强化管理。坚持把庭院美化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与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展“好庭院”、“好林带”、“好水渠”等达标评比,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上层次。先后投资1072.5万元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运输车和垃圾桶等设施设备。对城乡环境卫生实行挂牌督查制度,每月进行动态评比,按照好、中、差分别悬挂红、黄、黑牌子,促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提升。

  二是合理布局,高效利用。合理布局庭院生活区、养殖区和种植区,因地制宜配置产业区。引导农民群众在房前屋后建设小果园、小菜园、小养殖场、小加工厂,形成林、牧、农结合,种、养、加并举,特色产业规划到村、落实到户,努力做到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突出特色,整村推进。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对老旧民房进行提质改造。实行墙面及围墙统一色调,统一规划门庭、围墙,统一安装塑钢窗及防盗门,普遍采用多孔砖、节能屋面瓦等建筑材料,达到农户庭院既美观整齐又经济实用的目的。坚持原址重建、集中连片和整村推进方法,严格耕地保护措施,重点突出“一居一渠一路”和“改厕改厨改圈改院”等基础性改造,形成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发展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以文化大院建设为抓手,厚植美丽乡村文化内涵

  一是实施文化大院和农家讲堂评优工程。实行村(社区)农家文化大院或农家讲堂全覆盖、文体活动设施全配套、星级化动态评选管理全达标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不断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以政府购买文化的形式,每年按照三星级6000元、二星级5000元、一星级4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奖励,充分调动了基层文化能人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实施文化能人培训工程。不断发展壮大基层文化能人队伍,按照各村(社区)培养50名文化体育活动爱好者的要求,按照以老带新、以演促训,一专多能、上下联运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先后培训1000多名文化能人,为乡村的宣传文化活动储备了充足人才。

  三是实施“巴扎舞台”、“百姓舞台”建设巩固提高工程。进一步完善“巴扎舞台”功能,利用每周“巴扎天”开展宣传文化活动,建立健全“巴扎宣传”长效机制。抓好村级“百姓舞台”建设普及工作,新建了92个村(社区)百姓舞台,每周定期开展村级主题文化活动,活跃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三、以创建“星级幸福家庭”为载体,厚植美丽乡村的善美家风

  一是抓好“星级幸福家庭”的规范化创评。以庭院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幸福家庭“精神文明星”“团结和谐星”“义务教育星”等7颗星评选,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意识。严格评选流程,一名县领导负责一颗星创评的牵头抓总,县司法局、文明办、教育局等7个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确保了创评工作的全面性、公正性和连续性。

  二是持续深化“走亲人”活动。积极开展县、乡两级“走亲人”活动,安排“走亲人”活动主体责任干部开展摸排走访,全面摸清联系人家庭成员底数、享受惠民政策等情况,为综合考核和“星级幸福家庭”评选打好基础。

  三是加强创评活动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季度积分、动态管理、年终总结、兑现惠民政策”的考评管理办法。严格“四抓四挂钩”工作机制。“四抓”,即抓“四德”建设为前提,抓弘扬现代文明为基础,抓民生发展为根本,抓乡风文明为载体;“四挂钩”,即将“星级幸福家庭”积分管理创建结果与村民享受惠民政策落实挂钩,与村干部提拔任用、选聘事业单位、评先选优相挂钩,与文明村创建相挂钩,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相挂钩。截至目前,全县86%的农户建成“星级幸福家庭”。

 

下真功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博乐市文明委

  博乐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和谐美”的要求,全市125个行政村有70%的村实现了“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

  一、在规划上下真功夫。美丽乡村建设美在规划。一是按照“一乡一张图、全市一幅画”的布局制定出台《博乐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博乐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做到了“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科学指导。二是聘请疆内知名的设计规划院通过走村入户、蹲点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各乡(镇、场)、村(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等资源情况。三是按照“要让农村美,必须突出村庄美”的原则,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将全市125个行政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划分为农牧业特色村、旅游休闲村、综合发展村等。

  二、在工作推进上下真功夫。美丽乡村建设重在狠抓落实。一是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目标,细化美丽乡村建设具体的实施项目,实行半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季一追责制度,及时解决问题,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一村一特建设。如贝林哈日莫墩乡荷花村,在保持原来自然风貌不变的情况下,不随意毁一棵树,不挖一车土,村前屋后绿化,门前庭院果树,今年已吸引疆内外游客4万余人次。三是对125个行政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道路桥梁、路灯进行提升改造,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又有10个品牌村挂牌,计划5年内全市98%的村队达到美丽乡村目标。

  三、在加大投入上下真功夫。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有投入保障。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突出政府投入、加大部门整合、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建立了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为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016年确定10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投入7960.56万元作为提升村容村貌、村庄整治资金。二是按照“资金渠道不乱、资金用途不变、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将环境卫生连片整治、绿化示范等涉农项目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好的乡村倾斜。三是通过财政补一点,乡镇扶一点,村民筹一点,能人捐一点、共建部门支持一点等方式,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今年共投入资金4420万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73条101公里,道路绿化美化21万平方米,文化墙体景60000平方米,改厕8986座,自来水覆盖率99.68%。

  四、在乡风文明上下真功夫。美丽乡村不仅需要环境整洁的“外在美”,更加需要文明尚德的“内在美”。一是大力改善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把村级文化室打造成为村民文化娱乐中心。目前已建设村队文化室125个,每年组织农民开展群众性娱乐活动上万余次。二是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开展“美丽家园清扫日”评比活动,调动农民遵守《村规民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市各乡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三是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实施道德信贷工程、村庄主干道文化墙绘制等活动,让村民受到崇德向善、敬老爱幼、助贫帮困道德文化的熏陶。通过对道德模范、博乐好人等先进事迹的宣传,用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引导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坚持价值引领  培育新型农民

阿克陶县文明委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民素质增“一分”,美丽乡村美“十分”。近年来,阿克陶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现代文明引领工程,内外兼修、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培育新型农民上探索出一条有益的路子。

  一、深入发动,凝聚农民自主建设美丽乡村的共识

  一是宣讲教育引导,凝聚思稳定求发展盼和谐共识。围绕“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法治进乡村”、“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等主题教育,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坐上炕头、走进课堂、走进清真寺”的方式,开展“说土话、接地气”巡回宣讲,解疑释惑,凝聚共识。2015年以来,共开展宣讲近1900场次,受教育群众达20万人次。

  二是“七进家庭”感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深化开展国旗飘扬进家庭、宣讲教育进家庭、承诺签名进家庭等“七进家庭”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全县15个乡、镇、场打造了国旗一条街,4万余名学生同国旗合影宣誓。各乡(镇、场)坚持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和10分钟爱国宣讲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共识。

  三是正能量激励,营造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新风尚。充分利用电视台、乡村大喇叭和农村公益广告等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奋斗改变命运”为主题,组织全国道德模范、外出务工领头人热汗古丽·依米尔等致富能手开展巡回报告会,引导农牧民增强发展信心。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作为劳务输出专项经费,对赴内地务工满1年以上的家庭分别给予1000元-5000元不等的补助。去年全县赴内地务工人员达到2700余人,农牧民增收3.26亿元,加快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典型示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一是积极开展文明村镇评选。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农牧民自身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目前,全县共有自治州文明乡镇7个,自治区文明村2个,自治州文明村10个,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创建率100%,文明村创建率达70%。

  二是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四无家庭”评选,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好青年、好儿媳、好邻居等“十好”评选活动。全县创建“四无家庭”2.2万户,10500户家庭被授予“星级文明户”,4326户被评为“五好家庭”,“十好”村民35000多人。

  三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按照“前有院、中有园、后有圈”的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户庭院。先后组织45名乡(镇)、村书记到对口援疆省市考察,学习内地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投入600万元改扩建农村道路70余条,投入300万元为109个村安装了路灯。为每个村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实行“门前三包”,把环境卫生作为文明户评选的重要依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以文育民,激发农民建设美丽乡村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全县15个乡(镇、场)文化站、120个村级文化室、124个农家书屋、31个文化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并规范了日常管理制度。在县农贸市场及农区6个乡(镇)分别建设了乡村舞台、LED显示屏、大喇叭等宣传平台,持续深化巴扎宣教活动。

  二是严格落实乡村文化活动经费。严格落实乡文化站每年5万、村文化室1万元文化活动经费补助。同时,按照每村每月一场演出的标准,为民间艺人发放演出补助金23.6万余元,保证了农村文化活动有人员、有场地、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三是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坚持开展“千场文艺演出进乡村、千场体育活动进乡村、千场爱国电影下基层、千幅书画作品引领思潮、千幅刺绣作品秀幸福”活动。每年开展文艺演出进乡村300余场次,民间艺人文化大院演出500余场次,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传统体育竞技达到1000余场次。利用农村墙体、道路围栏等设施,绘制“去极端化”、民族团结等宣传画4000余幅;举办杏干展、刺绣展、土陶展等展览,引导农民在发展经济中,陶冶情操,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文明生活

伊吾县文明委

  伊吾县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人居环境舒适、乡风民风纯朴、文化生活丰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一、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筑牢美丽乡村发展基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坚持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一主两翼”城镇建设战略。新修通村油路398.3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县乡油路网络化的目标。乡镇中心区集中供暖、供排水、通村油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安居富民房、公(廉)租房8147套,棚户区改造366户,农牧民生活环境有效改善。

  二是大力开展综合整治。重点围绕集市、农村社区、家庭院落,道路及周边区域,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针对交通秩序、市场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开展专项整治,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倚门经营等现象进行了清查治理,生活环境更加便利舒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环境保护监管网格化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生态保护力度,三年来,累计投入4580万元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农村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

  二、培育文明乡风,凝聚美丽乡村建设思想共识

  一是用制度约束。全县32个行政村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将流传的口头约定变成接地气、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印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的实施意见》,前山乡通过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改变了邻里攀比、大操大办的现状,减轻了农民负担,净化了乡风民风。

  二是用先进引领。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涌现出22年用无私大爱浇灌“牧区花朵”山村教师塞尔山·加汗等一批模范人物。截至目前,伊吾县共有“中国好人”3人,“最美新疆人”7人,市、县级道德模范人32人。

  三是用创评激励。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目前共评选了“十星级文明户”6000多家,占全县居民家庭总数的80%。开展好家风、好家训电视访谈、征文评比活动。绘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建设、文明新风等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墙200余幅。良好的家风、乡风、民风在伊吾蔚然成风,农民文明素养普遍提高。

  三、坚持现代文明引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一是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一村一个文化室、一村一个体育场地、一村一个农家书屋等“九位一体”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坚持“一乡一节一特色”,淖毛湖胡杨节、下马崖清泉节等文化品牌越叫越响,伊吾木卡姆、阿肯弹唱等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三年来,共累计开展活动902场次,免费放映电影700余场次,歌舞团文化下乡180场次,观众累计达到8万多人次。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村文化室23个,室外文化体育场地24个,农家书屋3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篮球场覆盖率达到100%,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同时,为各乡镇(村)文化室配备价值120多万元的音响、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让农民有了更多的文化活动空间和场所。

  三是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在乡镇成立8支民间艺术队,在全县选拔村级文化能人42名。加大对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年度开展培训10余场次。每年举办农牧民文艺汇演、乡村百日文化广场等活动,把“送”文化、“种”文化、“养”文化相结合,百姓真正成了文化活动的主角。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享文明生活!

责任编辑:于 洪举
 
文明创建    
·新疆阿克苏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一城文明风 处处幸福景——若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沙雅县: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和静县:文明花开满城芳
·阿勒泰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助力创建文明城市
·石榴花开的时节——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观察之四
·霍尔果斯市召开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现场点位推进会
·温宿县召开争做“最美温宿人”争创“最温暖城市”动员会
道德模范    
·新疆历届全国道德模范
·关于增补玛依努尔·尼牙孜为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的公示
·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名单公示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力所能及帮助更多人”——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于学然
·26年,他对患病的养女不离不弃——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吐尔逊·司马义
·危急时刻显身手——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艾斯卡尔·艾山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我们是互助友爱的大家庭——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李红秀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救群众于危难是我的责任”——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师维楠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1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0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9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8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7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6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5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4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3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2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
地州频道    
·乌鲁木齐 ·昌吉 ·伊犁 ·石河子
·克拉玛依 ·塔城 ·阿勒泰 ·博州
·哈密 ·吐鲁番 ·巴州 ·阿克苏
·喀什 ·克州 ·和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文明办主办 新疆文明办主管 联系电话:0991-3532125
© All Copyright Rights Reserved 新疆文明办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