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文明播报 | 文明评论 | 重要言论 | 公告文件 | 主题活动 | 文明创建 | 文明视频 | 道德模范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地方文明网站 全民阅读 | 民族团结 | 新疆艺术 | 民俗风情 | 丝绸之路 | 新疆掠影 | 资料中心 | 他山之石 | 地州频道 | 讲文明树新风
微信图片_20220908155205.jpg
QQ截图20210629165852_副本.jpg
QQ截图20210325113812.jpgread_image.jpg
 
新疆文明网首页 >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2017年4月(上)
时 间: 2017-04-14   来 源: 新疆文明网   
 

【经验交流】

  【编者按】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安徽省、张家港市、杭州市、厦门市、成都市、包头市、许昌市作了大会发言,我区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作了书面交流。现将这9个经验交流材料刊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新境界

江苏省张家港市委书记  朱立凡

  1995年10月,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今天,中央文明委又把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放在张家港市召开,这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22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实现“四连冠”。文明城市创建有力地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张家港市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位。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7亿元、财政收入190亿元,以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千分之四的GDP和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四个始终不变”:

  一、领导班子在变,但“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理念始终不变。1995年至今,市委主要领导更换了8任,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几经调整,但无论领导班子怎么变化,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把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干。我们注重在抓早抓紧、抓常抓细上持续发力。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都要召开文明城市创建总结表彰大会,激励一批、引领一片。市委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带队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多次现场督查,鞭策一批、推动一片。乡镇绩效考核中,精神文明建设指标权重达到了50%。我们把“文明引领”明确为今后五年发展的战略路径之一。在去年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以“聚焦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文明引领”为内容的“四大路径”,号召全市上下拔高定位、再度发力,在高起点上走好文明引领之路。我们深切感受到,通过抓文明城市创建,抓出了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抓出了众人划桨的拼搏势头、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推向了“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高度。

  二、社会环境在变,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工作目标始终不变。随着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关系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各类诉求不断增多。但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相结合,着力提升全民素质,不断彰显城市文明。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把传承和弘扬张家港精神融入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赋予“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张家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始终成为张家港的城市之魂、力量之源。大力刊播“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主题公益广告,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景观、融入生活场景。深入开展“讲文明、破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专门出台移风易俗实施意见,实施“五大行动方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持续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五星文明家庭评比、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推广活动,用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连续12年开展“寻访身边好人张闻明”行动,用鲜活的价值观引导市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目前,全市有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中国好人”数量位居江苏省县(市)第一。紧紧围绕争当新江苏建设排头兵、谱写中国梦张家港篇章,在全市机关、窗口行业、企业、学校、新市民中,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到目前为止,张家港市已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200多项国家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三、发展阶段在变,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工作导向始终不变。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先后经历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转型升级爬坡过坎,以及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等一系列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把为民惠民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就是我们的创建指南。过去,人民群众对环境脏乱差不满意,我们就把环境整治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着力点。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要求,我们就下大力气去改善、去提升、去优化,连续9年实施三轮环保行动计划,目前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力实施环保专项行动。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坚持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致力让城乡居民拥有一样优美的居住环境,致力让“美丽乡愁”永驻港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全市任何一个地方10分钟以内可进入二级路网,15分钟以内可到达主城区,实现了公交“村村通”、管道天然气“镇镇通”、数字电视“户户通”,推动21.6万名农民“农保”转“城保”,“城保”覆盖率达99.6%。

  四、形式手段在变,但常抓常新、常态长效的工作要求始终不变。随着时代发展,文明城市创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创建的形式手段也日渐多样化。但无论形式和手段如何变化,我们始终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在常抓常新、常态长效上下功夫、求突破。突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推动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村规民约、行业规范,成为人们言行的内在自觉,有力促进了政府善治、社会共治、厉行法治,连续12年荣获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守信联合褒奖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常态化发布“诚信红黑榜”,积极开展诚信示范街区建设,商户“诚信二维码”得到广泛运用。突出管理与引导相结合。成立市民巡访团、巡讲团和巡演团,开发“城市e管家”手机APP,搭建市民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平台,真正实现了由“政府独奏”向“全民合唱”的转变。在全国首推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实施《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打造“24小时图书馆驿站”,分批规划建设“最美悦读空间”。创新实施“学雷锋·志愿服务伙伴计划”,2012年以来全市募集志愿服务项目资金超过1000万元,平均每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3个。突出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实施“一图四清单”工作法。“一图”,就是制作“文明创建天气图”,实时反映文明创建工作状况。“四清单”,就是制定下发“任务清单”、查找列出“问题清单”、跟踪排摸“短板清单”、点评亮出“成效清单”,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规范化制度化。制定考核奖励办法,每年都对创建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创建不力的市级机关和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20多年来的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打响了“文明张家港”品牌,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而且增强了城市软实力、硬实力。文明城市创建,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中央文明委的最新部署要求,虚心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不断开辟文明城市创建新境界,努力走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列。

  

倾力打造美好安徽的文明高地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虞爱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文明委的正确领导和中央文明办的有力指导下,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工程,精心谋划、精细把握、精准发力,推动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目前,16个省辖市已有马鞍山市、合肥市、铜陵市、芜湖市等4个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宣城市、淮北市、蚌埠市、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等6个提名城市这两年的测评综合成绩全部进入全国前30名。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也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 7%,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中部第2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预期、领先中部、快于全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下面,就文明城市创建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坚持“一把手”主抓。文明城市创建是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一把手重视。省委书记担任省文明委主任,省长任第一副主任,以上率下,强力推动。出台《安徽省文明城市创建行动纲领》,规划创建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提高创建摆位并充分发挥考核这一“指挥棒”作用,把文明城市争创列入全省党建综合考核内容,分值占五分之一;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与职工福利挂钩,其中福利占比三分之一。一把手统筹。各市建立书记主抓、市长主建,专职副书记、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作为常务班子的创建领导体制,实行周调度、月督查、季总结,大事要事及时会商,难点焦点领导包干。不少市新年首会必开创建动员会,领导调研必问创建工作,创建问题优先研究,创建资源优先保障,真正实现文明城市争创是各行各业的大合唱,不是宣传部、文明办的独角戏。一把手示范。创建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成效也体现在基层。各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坚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重面子更要重里子”的创建理念,把文明创建放心头、测评体系放案头,登门入户访民情,走街串巷查不足,到问题多的地方去,往困难大的地方走,工作在一线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创建书记”“小巷市长”。

  二、坚持“一条线”贯穿。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坚持把创建的着力点放在市民素质提高上。用好典型引导人。推动身边好人评选纵向延伸到社区楼道、横向覆盖到行业单位。目前,安徽当选中国好人总数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率先突破千人大关,全国道德模范当选数位居全国第二,“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创新开展道德信贷资助模范发展,设立道德基金扶助好人脱贫,在全国率先建成安徽好人馆及16个市级分馆并全景展示好人事迹。目前,全省上下初步形成人人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和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生动局面。用好氛围熏陶人。省市县协同作业,网上网下共同发力,安徽卫视等省市县主要媒体常年开设“创建在行动”“好人在身边”等专题专栏,刊播书记谈创建、部门作表态、群众提意见,聚焦身边典型,反映创城故事,凝聚了共识,凝聚了力量。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既在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公交车等传统媒介上加大推送力度,又开辟手机移动端、户外LED大屏、楼宇电视等新渠道新载体,做到了公益广告全域覆盖、无所不在。用好风尚教育人。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出台尊礼俗、去低俗、废恶俗的倡导性标准,从党员干部做起,坚决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进一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挖掘整理家训文化,打造家风教育基地,组织文明家庭评选,开展“好家庭好家风”巡讲。我省多措并举弘扬优良家风的做法,由中宣部推荐给《人民日报》进行宣传。在全国率先把“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创建体系,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村每校每年一台戏,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宣传了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文明新风尚。

  三、坚持“一体化”推进。以城带乡、以点带面,推动创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城市之间、部门之间工作不平衡问题。城乡联动。在全省范围内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三治三增三提升”:治脏、治违、治乱,增强功能、增加绿量、增进文明,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较好改善了铁路、公路、江河沿线和城市、省际、景区周边的环境面貌,创建工作正向纵深推进。结对共建。建立“文明帮提名”“先发带后发”的携手共进机制,签订创建责任书,4个全国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拧成一股绳,真正形成争创共同体。部门同创。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等“国字号”荣誉,各地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牵头落实,推动各个部门合力合为,共同提升城市品质品位。近两年,我省6个提名城市共获得“国字号”荣誉项目19个。

  四、坚持“一把尺”衡量。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统一标准的开卷考试,争创城市同台竞技,谁上谁下,公平公正。省内推荐不照顾,一碗水端平、凭实力说话,谁干得好就支持谁、谁成绩好就推荐谁,不讲先来后到,不看名气大小,不搞平衡照顾,争创城市只需埋头苦干练内功,不用投机取巧走捷径,大大激发了提名城市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斗志。较真碰硬不迁就,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标准找不足、紧盯问题抓整改,建立暗访曝光、后进约谈、荣誉退出等动态管理制度,对整改不力、停滞不前、工作滑坡的地方和部门,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该取消荣誉的取消荣誉。两年来,省文明办约谈整改不力的地市负责同志8人次、区县主要负责同志12人次,摘除56家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县区荣誉。梯队培育不降标,与全国文明城市等高对接,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县城创建不另起炉灶,不自降标准,一个全国体系测评到底。 6个省级文明城市都在紧抓快干,奋力冲刺本轮提名,倒逼全国提名城市自我加压、不甘掉队,形成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全域争创局面。

  五、坚持“一竿子”到底。下移重心,夯实基层,以一抓到底的措施,推动创建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直达“神经末梢”。部署要求一竿子到底。紧扣测评体系,把创建任务细化到人、分解到点、序时到位,逐市逐县明确任务,逐层逐级压实责任。市委书记列席省文明委全委会,县区负责同志参加创建工作会,省文明办负责同志出席各市创建动员会、反馈会、点评会,上下贯通、不留断层、不留死角,把部署要求一揽子落实到位,防止“信号”层层衰减,让创建工作真正落细落小落实。带队练兵一竿子到底。建立以省文明委成员单位和市县文明办业务骨干为主体的创建专家库,集体培训与集中测评相结合,小分队暗访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在测评后反馈问题,在点评中分析症结,通过模拟测评与实战演习练队伍、强本领,有效破解了基层创建队伍“想干不会干、在干不在行”的问题。整改督查一竿子到底。建立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失职追责,创建问题一事一档,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省市主要媒体开设曝光台,反映民情民意,聚焦反弹反复问题,全程跟踪、监督问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照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奇葆部长讲话要求,巩固已有成果,狠抓薄弱环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力争取得新的更好成绩。

 

抢抓峰会机遇 深化文明创建

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赵一德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以来,我们倍加珍惜、砥砺前行,不断推动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是对杭州历年文明创建成果的一次全方位检验,更是对杭州全面提升文明创建水平的一个强有力撬动。在中央部委的精心指导、兄弟城市的鼎力支持下,我们举全市之力推进各方面工作,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我们要自觉对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固化提升服务保障G20峰会经验做法,努力把文明杭州打造成城市最闪亮的金名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涵养城市气质,着力打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样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创建的灵魂,是凝心聚力的法宝。我们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服务保障G20峰会的全过程、各环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让中外嘉宾真切感受到了当代中国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一是用愿景目标激发家国情怀。把服务保障G20峰会与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迎接G20,当好东道主”等活动,大力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把中央对杭州的充分信任转化为参与国家大事、服务国家大局的自觉行动。

  二是用优秀文化强化价值自信。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举,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城市文化公园、“漂流书亭”等建设,编写《韵味杭州》等书籍,精心打造《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在围绕峰会讲好杭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的同时,把优秀文化基因根植于社会沃土、市民头脑。

  三是用“最美”人物树立精神标杆。杭州是“最美现象”发源地,连续12年开展道德模范(平民英雄)评选,选树“最美妈妈”吴菊萍等1.6万多名可亲可敬可学的“最美人物”,率先开展“邻居节”“好家风”等活动,在各行各业形成争做“最美”杭州人、争当“最美”主人翁的浓厚氛围,为圆满完成G20峰会服务保障任务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四是用良好风尚镌刻文明烙印。坚持落实、落细、落小,以文明出行、有序排队、清洁家园、礼貌待人等文明行为为切入口,广泛开展“迎接G20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杭州人”活动,使G20峰会成为展现中国人文明礼仪、文明素养的窗口,得到了各国嘉宾的一致称赞。

  二、提升城市颜值,用工匠精神呈现人间天堂的独特韵味

  建设文明城市,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充分发挥杭州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积淀深厚、创新活力迸发的独特优势,坚持服务保障峰会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相结合,借势推进城市转型、经济转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环境、更好发展、更好生活,实现“两个文明”协调推进、全面提升。

  一是坚持践行“两山”理论,呈现生态之美。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样本”和生态文明之都的要求,坚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废、治堵等攻坚战,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西湖、运河等综保工程,率先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呈现生活之美。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实施完成市政交通、城市门户、街容美化等6大类605个城市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特别是抓好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城中村等区域的改造,借势解决了馒头山区块、水电社区等一大批“老大难”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峰会筹备和文明创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呈现生产之美。持续深化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全域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增长中高速、质效中高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为深化文明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050亿元、增长9.5%,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0%。

  三、创新社会治理,以共建共享汇聚文明创建正能量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我们深切体会到,服务保障G20峰会的过程就是城市管理者与市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就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步提升的过程。深化文明创建,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的良好格局。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各级领导班子、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齐上一线,凝聚各方力量圆满完成项目建设、环境治理、新闻宣传等各项任务。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构建《今日关注》等舆论监督平台,在良性互动中推动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坚持项目化、责任制抓落实,全面开展“大比武、大监督、大考核”活动,以实干至上、行动至上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严实作风推动每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创新工作载体。突出群众性、实践性、长效性,创建接地气、有人气的活动载体,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参与面。党员干部层面,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开展“保障峰会争先锋,担当有为谋新篇”专题活动,喊响“杭州干部行不行,要看服务G20”,5万多名机关干部参与文明劝导、平安创建等活动。市民群众层面,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162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武林大妈”等79万“红袖章”当好平安巡防员、文明劝导员、矛盾调解员,4021名“小青荷”服务国内外嘉宾5万余人次,用微笑、用爱心、用真情给四方来客留下了美好印象。

  三是创新方法手段。用好法治的手段,率先建立公共文明素质评价体系、出台《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斑马线礼让行人、禁燃烟花爆竹等“文明新风尚”写入法规,以制度刚性约束市民行为。用好技术的手段,发挥杭州信息经济发达的优势,办好“杭州网络文化节”,建好网络辟谣、政务发布等平台,用好文艺的手段,把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G20峰会、西湖山水等元素融入文艺作品和公益广告,以丰满、亲切、生动的艺术形象打动人、感染人,更加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各位领导、同志们,文明创建永无止境。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本次大会特别是刘奇葆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城市经验做法,大力弘扬G20服务精神,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创建,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特色,当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排头兵,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好气质、高颜值、国际范,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同心铸造厦门全国文明城市品牌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裴金佳

  多年来,厦门市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留下的真挚为民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创建的奋斗目标,立足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连续4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一、始终坚持创建为民,着力激发群众认同感。在文明创建中,我们不简单地以拿奖牌、争荣誉为目标,而是始终从群众需求出发,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我们把文明创建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重要抓手,把创建为民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力求给群众带去更多实惠。一是把深化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紧密结合。围绕加快跨岛发展,全面展开5条地铁线、新机场、“两环八射”快速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未来4年建设10万套以上公租房,创造了分级诊疗厦门模式,积极破解交通难、就医难、住房难。二是把深化创建与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紧密结合。注重把文明创建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实现文明创建与城市管理共同进步。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着力解决占道经营、商业氛围过浓等老大难问题,最大程度恢复鼓浪屿的宁静幽雅,让一些原本不太理解的居民纷纷给予由衷支持。去年以来,结合台风灾后恢复重建、服务保障金砖会晤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再提升,灾后重建再发力”,着力做好城市建设管理的“加减法”,通过“两违”整治、绿化提升、市政设施完善、优化管理等措施,腾出更多空间为群众修建绿地、社区公园等,得到市民大力支持。三是把深化创建与办好民生实事紧密结合。着力把创建工作落细落实,从群众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入手,扎实办好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实事。在历次考评中,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支持率和满意度都保持领先,这也成为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二、始终坚持创建惠民,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我们把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好处。一是顺应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期待,生态建设投入达GDP的3.67%,居全国领先水平;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居全国74个大中城市前五位,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率先获评国家生态市。二是顺应群众对优良秩序的新期待,创新社会治理,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创新范本;以打造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为目标,推行立体化防控、多元化调解、网格化服务,连续三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注重通过立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在现行96部地方法规中,涉及社会文明建设的达81部;《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列入今年立法计划。三是顺应群众对优质服务的新期待,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推行网上电子政务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多规合一”改革成为全国样板,市民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三。四是顺应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102家社区书院,30多万人次听课受益。五是顺应群众对民生保障的新期待,率先实现大病医保城乡全覆盖、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全市统一、居家养老服务全面覆盖,民生保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始终坚持创建靠民,着力增强群众参与感。发挥群众在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市民在自觉参与中提高文明素质。创建工作的市民参与率达98. 8%。一是注重媒体宣传。依托报社、电视台等媒体,开设《文明创建在行动》、《文明论坛》等专栏,传播文明理念,倡导文明行为。重视公益广告在传递文明中的作用,抓好公共交通宣传平台和配电箱、建筑围挡等载体建设,让公益广告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二是注重学校教育。率先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丛书》,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必修课,从“摸不着”到“抓得住”,得到中宣部、教育部肯定。不断深化“启航明天·争当四好少年”主题队会和“文明小博客”等活动,促进青少年文明素养提高,进而带动家庭文明、社会文明。三是注重培育风尚。发挥全国道德模范何祥美、时代楷模陈清洲等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谐邻里节和推荐身边好人活动,精心打造诚信街、好人路等文明示范点,推广“招招手您先走·文明礼让斑马线”,在全社会形成了向善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尊重包容外来务工人员,每年开展新市民培训,引导其自觉遵循市民守则,融入城市生活,增强归属感。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全市50多万名志愿者经常性开展活动,超过常住人口的八分之一。在鼓浪屿推行“垃圾不落地”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推行垃圾分类,得到市民自觉响应,目前已在19个小区试点,约12万人参与。四是注重机制创新。按照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动文明创建从“靠政府”变为“靠大家”,群众行动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有效增强了市民的“共同家园”意识。持续推广“门前三包”、“挂牌整治”,创新市民文明监督评价机制,组建市民文明巡访团,开展“随手拍”,引导市民随时发现、反映、监督不文明现象。在制定城市战略规划中,全市发放宣传资料100多万份,收到群众意见建议近7万条。在抗御超强台风“莫兰蒂”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广大市民不等不靠、人人行动、同舟共济,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有大爱、有品格、有力量的文明厦门。

  今年九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厦门举行。这既是向世界展示美丽厦门的重大机遇,也是对文明厦门的全面检阅。我们将以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努力推动厦门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将一个文明和谐、开放自信的文明厦门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

助推成都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  罗强

  文明程度,铸就城市高度。成都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作为最高荣誉和最大鞭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文明创建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抓手,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157”总体思路,强化主官主责、推动协调发展、注重常态长效、突出全域创建,有力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力、同频共振。2016年,成都经济总量达12170亿元,升至副省级城市第三,连续3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充分体现了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效,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礼赞!

  一、着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铸造“文明之魂”

  始终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

  一是强化有效宣传,增强价值认同。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市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活在阳光下》《好乡好土》等主题文艺精品,提升公益广告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筑梦家园·文化同心”“百姓故事会”等品牌活动,在各行各业选树一批“群英谱”,用大众话语、文艺作品、身边故事和榜样力量,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融入社会生活。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传递正确价值取向。推进核心价值观示范县乡建设,打造主题公园、广场、社区示范点,用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高校“纸鸢书院”、茶馆等载体,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建设“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打造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的美丽乡村。

  三是打造活动品牌,推动共同践行。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我爱成都”“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做崇德向善少年”等主题品牌活动,让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截至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50万人,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1400多个。

  二、切实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夯实“文明之基”

  始终将增强城市功能品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础,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

  一是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络化战略转型。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着力将天府新区建成撬动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的“千年杠杆”。构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打造世界级成渝城市群,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水平,推动大都市区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推行“小街区规制”,建成一批重大功能性设施,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市域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加快城市动力转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升宜业宜居水平。大力推动创新创造,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把成都科学城打造成“西部第一城”,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推进双向开放,深入实施“蓉欧+”战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深入实施工业强基、服务业提升行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按照“大城市·细管理”理念,大力实施“四改六治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强基础配套功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深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加快建设公厕、环卫工人作息房等设施,实施“宜居水岸”“增花添彩”工程,打造1000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宜人、绿色发展的“美丽成都”。

  三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平安成都”建设,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大社会组织培养力度,搭建“网络理政平台”,提升系统治理水平。构建“大数据+”城市智慧治理新模式,开展“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三网融合”,提升智慧治理水平。

  三、大力传承繁荣城市文化,厚植“文明之根”

  始终将传承繁荣城市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和涵养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 

  一是加强城市文化根脉保护。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留老城区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核心区,加强对老祖宗留下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保护,充分挖掘和展现“千年城市中心、历史文化元点”特点,加快“成都中心”建设,延续千年的文化痕迹和文化记忆。

  二是加强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加强成都历史文化和名人研究,支持“天府画派”发展,推进“书香成都”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设孝善文化示范点,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和“一区一品牌”特色民俗活动,塑造体现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成都特色的城市精神,让优秀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代代传承下去。

  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大熊猫文化、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丝路文化、水利文化,提升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等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持续办好国际非遗节、诗歌音乐季、创意设计周等文化活动,加快推进城市音乐厅及音乐坊建设,培育壮大文创产业,推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建设大气秀丽、国际时尚、蜀风雅韵的“人文成都”。

  四、不断改善城市民生,打牢“文明之本”

  始终将实现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一是高标准打赢扶贫攻坚战。以“绣花”功夫,实施“百村万户”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累计投入15.4亿元支援甘孜、阿坝19个藏区县。全面完成“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雅安任务。

  二是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861亿元,新增城乡就业166.5万人,基本建成充分就业城市。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7%、44.8%,各类保障性住房惠及市民24万人,新建、扩建幼儿园460余所,成为全国首个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医联体实现基层全覆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加快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

  各位领导、同志们,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契机,深入学习奇葆部长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对标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城乡群众需求期盼,坚持不懈抓创建,永不松劲促文明,为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都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唱草原晨曲 挺钢铁脊梁

争做西部地区文明城市排头兵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  张院忠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也叫鹿城。地处祖国北疆,是随着国家“一五”时期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美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以来,包头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为思想政治引领,落实中央文明委、文明办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新起点,着眼常态化,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上水平。主要做法是:

  一、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塑造城市形象

  一是始终坚持用高标准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包头市城市规划是唯一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地级市城市规划。建市六十七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建成一座“半城楼房半城绿”的现代化城市,整个城市舒展大气,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样板之一。二是始终坚持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城市内涵。深入挖掘整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黄河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内涵。大力弘扬“信誉至上、诚实守义”的老包头精神,“一五”时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咬牙苦干、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新时期“敢啃硬骨头”的北梁棚改精神,一批又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工人唱着《草原晨曲》成为包头的建设者,不断汇聚城市的集体气质,积淀了包头人包容大气、勤劳严谨的文明基因。三是始终坚持用城市品牌不断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积极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市、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等一批国字号城市创建活动,让全市各族群众在创建中享有更多获得感,激发广大市民更加热爱荣誉、珍惜荣誉、维护荣誉,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军。

  二、坚持分众施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责任担当·服务圆梦”主题实践活动。以履职尽责、勤政为民为重点,开展“从我做起我尽责”“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知责思为、开拓创新,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爱岗敬业·实干圆梦”主题实践活动。以创先争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在国有大企业中开展“塑造忠诚员工、打造诚信企业”主题实践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文明杯”竞赛活动;在个体企业中开展“诚信劳动、诚信经营”活动,引导员工形成“我以企业为家、企业以我为荣”的价值取向。三是在大中小学校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主题实践活动。以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为重点,把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内涵融入课堂、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四是在城市社区开展“邻里守望·互助圆梦”主题实践活动。以扶贫帮困、互助友爱为重点,把文明社区创建作为抓手,引导居民热心公益、提升境界、共建和谐。五是在农村牧区开展“勤俭持家·致富圆梦”主题实践活动。以倡导勤劳节俭、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为重点,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培育乡贤文化,移风易俗,建设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的新农村新牧区。

  三、创新道德实践载体,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一是推进道德之城建设。以“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把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活动项目化;推动道德模范、“最美军工人”等评选活动品牌化、常态化;出台一系列先进典型帮扶礼遇办法,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志愿之城建设。率先在自治区颁布了《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保障了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成立首家志愿服务学院。把志愿服务纳入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创建考核中。全市志愿者人数达到38.3万,占常住人口的17%,包头已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三是推进诚信之城建设。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征信信息平台,实施多部门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和“红黑榜”发布制度,累计发布企业红黑榜信息4700余条,曝光失信被执行人1900余人。大力保护和促进老字号、老企业振兴发展,首批选树百年老店26户。打造一批诚信示范街、店、市场。发扬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涌现出戎鹏强、卢仁峰、菅瑞军等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大国工匠,厚植恪守信义价值理念。

  四、建设“三优”风景线,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一是建设优美环境风景线。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化”工程;打造包头市水生态提升综合利用工程;建成的百里城市绿道,串联起十大公园绿地广场。全市1万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广场达到71个,亚洲最大的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成为城市的“绿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 55平方米;以北梁棚改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让32万人实现“宜居梦”;加快实施城市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地铁等一批重大工程,连续三次获得国家“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荣誉。二是建设优质服务风景线。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完成剩余6000名国贫人口全部脱贫,自治区级贫困县摘帽,在自治区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被全国推广。成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同城待遇”,50岁以上农牧民全部实行免费体检,实施义务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6.6%,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三是建设优良秩序风景线。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包头建设,强化拓展“四级巡控”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制定出台物业管理、市容环境卫生、机动车礼让行人等一系列长效管理制度,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中,用法治的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文明城市创建激发了城市创新活力,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提升了城市竞争能力。全市GDP从1997年的2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868亿元,位居西部城市第5位,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今后,包头各族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特别奇葆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借鉴各地区好经验好做法,以打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改革开放领头羊、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为目标,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积极争做西部地区文明城市排头兵,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厚植生态优势  建设文明许昌

河南省许昌市委书记  武国定

  许昌是三国文化、腊梅文化、陶瓷文化、烟草文化之乡,素有魏都、花都、钧都、烟都、药都“五都”之称。自2001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创建之路。主要做到了“四个突出”:

  一、突出以创增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应有之义。许昌花木栽培历史悠久,是全国唯一的“中国花木之都”,国家林业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连续16年在许昌举办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近年来,我们依托这些优势,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和“绿满许昌”行动计划,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格局,实现了“开窗见绿、推门进园”。在点上彰显风情,突出大绿量、高品位,增加建筑小品,注重色彩搭配,建成126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在线上构筑风景,突出“沿河一片绿、依河一批景”,对市区3条河道进行生态绿化,建成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围绕“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相继建成樱花大道、海棠大道、紫薇大道、银杏大道、法桐大道等景观道路。在面上打造风光,以花木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森林城市群为重点,建成4处总面积10万亩大型生态林海、5个高档观光农业生态园,发展花木面积90多万亩,形成了“平原林海、天然氧吧”品牌。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6.46%,绿化覆盖率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是全国首批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地级市。

  二、突出以创兴水,补齐水资源短板、建设水生态文明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许昌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仅有210立方米,不足全省一半、为全国的十分之一,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告别缺水之痛、实现兴水之梦,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2013年5月,我们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许昌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解决“水之源”,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统筹本地水、过境水、外调水、天上水和再生水,把南水北调分配的每年2.26亿方水用作城乡居民饮用水,把原来饮用的汝河水、调引的黄河水、提质达标的再生水作为水生态建设的保障水源;为开发“水之利”,我们实施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投资55.5亿元,对市区3条河流、5个湖泊统一改造、全部连通,建成“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水生态景观,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护城河再现“十里荷花半城柳”的莲城风韵,“泛舟河上、环游许昌”成为现实,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为保障“水之清”,我们关停一批污染企业,关闭城市规划区内570眼自备井,实施雨污分流,建设7个污水处理厂和7处人工湿地,现在主城区河湖保持1千多万方水,实现了“碧水长流、清水绕城”。在全省“十二五”期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名列第一,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3个省控断面综合达标率均为100%,浅层地下水平均回升2.6米,“节水活水、治污提标、精建严管、互荣共享”的“许昌模式”为中西部缺水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突出以创促管,摘掉“许脏”帽子、提升城市颜值

  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体现城市文明水平。曾经,许昌市区“脏乱差”问题突出,一度被戏称为“许脏”。为此,历届班子都引以为戒、惕厉自醒,在城市管理上全面推行精细化、智能化,实现垃圾资源化,树起了全省城市管理的“许昌标杆”。在精细化上力求“以克论净”,按照主次干道“每平方米路面灰尘含量不超过5克、10克,道路杂物滞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10分钟”标准,打造了一批“双5、双10”道路,保证了“路见本色、地净如洗”,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是全省唯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示范市”。在智能化上力求“高效简净”,全市所有职能部门和17万多个公共设施全部被纳入数字化管理,年均受理事项40多万件,办结率100%,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全省唯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在垃圾资源化上力求“吃干榨净”,针对城市大量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难题,探索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模式,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5%以上,是全省唯一的“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针对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难题,探索实行“户投放、村收集、乡集中、县转运、市处理”一体化模式,日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这两项工作也双双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突出以创惠民,倡导绿色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的。我们始终坚持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去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5%,是全省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市、县城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对困难群众市财政一次性拿出6000万元进行燃煤替代补贴;近两年全市新增集中供暖3万多户,对不能集中供暖的推行电暖、气暖,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于省定目标31天。大力推动绿色出行,投入运营天然气、纯电动绿色公交车792台,占公共汽电车总量的61.5%,以第一名成绩被确定为“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300个、投放6500辆,办卡量、骑行时间、单日借还车次等指标均居全国同等规模城市前列。大力开展绿色服务,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投资1.27亿元建成398处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进“健康许昌”建设,建成1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中心城区建设230多个社区生鲜便利店,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总之,许昌通过抓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1位,去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在2016年《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中,许昌的经济发展环境指数、行政效能环境指数、法治环境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2016年市民对所在城市的喜爱度指数居全省第一位。

  我们深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持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努力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用真抓实干的实际成果创建文明城市 

乌鲁木齐市文明委

  乌鲁木齐市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国家和新疆反恐维稳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乌鲁木齐人对文明城市追求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5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5年2月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10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和全员努力下,乌鲁木齐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品位、城市形象和城市实力大幅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向好。

  一、高位推动,不断加强对创城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全疆大局高度,始终把乌鲁木齐市作为代表新疆形象、体现新疆能力、反映新疆水平、宣传展示新疆的重要窗口,树立创城“一盘棋”思想,调动驻乌鲁木齐的中央、自治区、军区、兵团、武警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共创共享,以实际行动支持乌鲁木齐市创城工作。二是乌鲁木齐市委全力推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创城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将创城目标持续纳入“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第十次党代会奋斗目标,与全市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实施“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任创城领导小组组长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多次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督导会、再动员会,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各套班子、各区(县)、各部门全面跟进。三是人财物保障到位。加强文明办班子和队伍建设,成立9个正(副)科级市、区两级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常设创城办机构,设置55个编制,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将创城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加强各管委会、街道、乡镇、社区(村)及各部门、各单位精神文明专(兼)队伍建设,夯实创建基础。

  二、利民惠民,不断增强市民获得感

  一是广开渠道,倾听民意。深入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实施“一线工作法”,通过新闻媒体、听证会、网上接访、民生栏目、市民论坛、创建热线、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确保群众诉求渠道畅通。二是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市委、政府连续六年实施每年100件以上的民生工程,市民在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出行等方面条件不断改善。市财政每年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5.2%;由市文明办牵头实施的城乡学校少年宫和文明示范社区(村)民生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980万元,已创建城乡学校少年宫 205个、文明示范社区(村)436个。三是大力改善城市面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大跨越,建成国内一流的BRT快速公交、“田”字路、“两线一绕”、“两桥一路”等重大工程,地铁建设加速推进,兰新高铁全线贯通,高铁新客站投入使用,城际铁路、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老城区改造成效显著,实施100多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99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拓宽城市空间200多平方公里。四是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即下即清、雪停路净”冬季清雪新模式保障市民群众出行无忧;投入258亿元实施最大规模“煤改气”工程,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加强生态治理和保护,城市绿化率达40.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五是大力实施便民利民工程。关注市民日常生活,建成527个覆盖全市的便民蔬菜(肉食)直销点;加强平安建设,全市建成近1000个便民警务站,便民警务站不仅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平安站、团结站、便民站、宣传站,还成为服务群众的“爱心暖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和文明示范窗口。

  三、以德润心,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一是立法提升。坚持把公共文明行为纳入地方立法,制定颁布《乌鲁木齐市公共文明行为条例》,明确倡导的12项文明行为和禁止的14项不文明行为,从道德弘扬上升到法治轨道,坚持德法结合,加强惩戒和处罚,提高自律意识和他律自觉,强化都市文明教育养成。二是示范引领。大力开展乌鲁木齐道德模范、美德少年、民族团结好少年、文明家庭和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每月一主题的“最美乌鲁木齐人”等选树活动及中国文明网“好人365”推荐评选工作;涌现出全国、自治区、市级命名表彰的道德模范96名、岗位标兵242名、先进工作者359名、巾帼女杰183名、劳动模范221名,在全市形成了崇德向善的新风尚。三是丰富载体。积极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环境、文明服务、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志愿服务、诚信建设”八大“文明行动”,并贯穿创城全过程,用丰富的活动实践有效促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和养成。四是宣传覆盖。在城市、农村、大街小巷、单位、院落等场所,持续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数量达50多万幅;制作公益宣传片、微视频,邀请影视、体育明星为创城代言,公益广告数量大、覆盖广,形成了大气、正气、洋气的社会成效。五是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城乡学校少年宫的阵地作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深入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创新载体,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创建

  大力开展以文明城市为龙头的“文明六大创建体系”品牌创建,实施捆绑创建,形成了一批基层创建的有效载体和响亮品牌。一是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城区、县)创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工程,做到文明城市(城区、县)与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示范窗口、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相互融合、一体实施,突出软环境、社会风尚、市民素质、城市文化建设,抓好重点突破、打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二是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实施每三年一次的 文明单位“零基启动”,加强属地管理,实行负面清单,每年按照40%的比例实施暗访抽检,强化动态管理,并与创城任务挂钩,一体推进。三是强化文明社区(村)创建。实施文明示范社区(村)民生工程项目,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法治教育、爱国卫生、母亲工程等内容融入创建工作中,实施创建“五统一”模式,2016年创建文明示范社区(村)380个,奖励资金达1900万元,惠及群众达160万人。四是推进文明示范窗口创建。紧紧围绕文明礼仪、便民设施、优质服务、投诉机制等方面内容,开展文明示范窗口创建,一年一评,动态管理,全面打造优质服务窗口。将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与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有机捆绑,整体推进,2016年新创建文明示范窗口305个。五是拓展文明校园创建。率先在全疆推行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制定出台《乌鲁木齐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办法(试行)》,自主设计10项创建内容,创造性地将文明校园与文明单位、城乡学校少年宫、师生文明家庭(户)、社区“六点半课堂”进行捆绑联动式创建,组织121所中小学校进行联合测评,对首批50所文明校园进行命名挂牌。六是加强文明家庭(户)创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4年起率先在全疆开展城市、农村文明家庭(户)评选,并把平安家庭、团结家庭、卫生家庭、最美家庭、公益家庭、廉洁家庭评比纳入文明家庭综合评定之中,创建比例高达80%,2016年全市评选文明家庭(户)82万户。

  五、真抓实干,不断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

  创城工作的常态长效决定着创城的态度和实际效果。建立健全创城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等25项制度,注重日常、经常、平常。一是建立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的4个长效督查组,一直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和村,推动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网络化的督查机制。二是采取集中式(明察)和分散式(暗访)、综合和专项、随机和定期相结合的督查方式,做到督查全覆盖、无盲区。三是针对实地考察点位,实施全区域、全点位、全天候、全过程督查,跟踪督查、反复督查,反复跟进、一抓到底、一追到底,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不见成效不收兵。四是实施督查与责任追究紧密挂钩,全面实施“帽子工程”和责任倒追究制,严格实施问责,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一直追究到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创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全民动员,齐心协力,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而不懈奋斗!

 

发扬兵团军垦精神  建设美丽文明城市

石河子市文明委

  石河子市,是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戈壁荒地,用兵团人的双手建造的魅力城市,享有“戈壁明珠”“军垦名城”的美誉。近年来,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委、市政府始终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惠民、利民、便民、育民、化民”为宗旨,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凝心聚力、锲而不舍、深入持久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2015年,石河子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圆了军垦三代人的文明城市梦。

  一、坚持“一把手”工程,久久为功抓创建

  文明城市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综合荣誉。党中央要求,兵团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师市党委、市人民政府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抓。从“十一五”开始,每届班子都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列入五年发展纲要,写入每年党委和政府工作报告。建立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四套班子合力抓的领导体制。成立了书记、市长任总指挥的创城指挥部。制定下发了“石河子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规划”等一批机制性文件,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形成了“任务分解、责任分担、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以目标倒逼任务、时间倒逼进度、基层倒逼部门、问题倒逼工作、督查倒逼落实,逐级传导工作压力,形成“各司其职抓落实、齐心协力促创城”的良好氛围。建立领导干部约谈机制,先后有9名单位主要领导因创城工作推进不力被组织约谈。

  二、坚持用兵团精神立德育人,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市党委继承发扬部队优良传统,以弘扬兵团精神为抓手,坚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着力加强市民思想政治工作。印发《师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细化工作要求,区分部门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全力推动落实。坚持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创新宣传方式,充分调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做好宣传。开展“中国梦·军垦情”故事大赛,讲好兵团人的奋斗史,将兵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并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以家庭美德为重点,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最美家庭”“小手拉大手,携手文明行”等活动,丰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以未成年人为重点对象,将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发放到每个班级,列入课堂教育内容。并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石城美德少年”“民族团结好少年”评选,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三、坚持创建宗旨,让市民在创建中有更多获得感

  石河子市始终坚持“便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宗旨,围绕群众最为关注的“百姓出门办事难”“困难群众住房难”“城市环境差”“交通秩序乱”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广泛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文明科室、青年文明号等评选活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设立互联网公开查询系统。升级政务网站,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坚持把医疗、通讯、交通、金融等行业作为重点,实行着装统一,挂牌上岗、主动接受投诉监督,广泛开展“微笑服务”“ 服务承诺”“文明礼仪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以活动促服务质量的提升。每年将财政收入的78%,以“惠民十件实事”“市民福利清单”等形式,用于以惠民、利民、便民为核心的城市基础工程。采取政府“兜底”的方式,每年加大老旧小区道路维修、垃圾清运、便民超市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彻底解决居民出行难、生活不便的问题。为解决困难人群住房难题,3年累计为7000多无房户、特困家庭和拆迁安置家庭解决住房问题。通过便民、利民、惠民工程的落实,让市民群众从创建中分享城市发展成果。

  四、坚持“顽疾”治理不松懈,打造城市优美环境

  石河子市以建设“魅力石河子”为目标,紧盯城市建设管理“顽疾”下猛药、出实招,全力打造城市优美环境。注重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始终将打造城市“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贯穿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过程。先后完成城市“一区一园”建设,明珠河工程全线贯通等一大批绿化美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到2016年底全市绿化面积已达41%,2014年石河子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目标,以公共部位、背街小巷、小区市场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推行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城市主次干道和商业大街、公园、广场、车站卫生12小时保洁机制,提升公共部位卫生水平;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下大力根治对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问题。狠抓小广告的治理工作,成立“清癣”公司,清除城市“牛皮癣”。为解决公共交通服务态度、违规运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派出110名督查人员对公交车脏乱、甩站,出租车拒载、拼车、不主动出具票据等违规经营问题进行持续性暗访。并对违规从业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有效的解决了居民出行难、乘车乱的问题。对所有星级酒店和旅行社从业人员,进行了“诚信经营、待人待人、文明旅游”业务大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完善旅客投诉机制,印制文明旅游宣传册,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严处欺客宰客行为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行业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努力,石河子现在已成为一个“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的魅力城市。

  五、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风尚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以“我为创建加一分,城市文明得满分”为主题,最广泛地发动市民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启动“红细胞工程”,全体党员干部走进所在社区,率先垂范,带头做文明市民,积极参加各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倡导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关爱感恩为主要内容,发挥志愿者、“五老”等热心公益积极分子作用,在全市所有社区积极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评比,努力营造环境整洁、秩序安定、服务完善、活动丰富、管理规范的文明社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我身边的好人”“善行义举榜”等群众性评选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走进学校、社区、单位、企业进行事迹宣讲,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每年举行文明交通出行启动仪式,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组织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和各级文明单位,每天3个高峰时段轮流上街开展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努力,市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观念逐步形成。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美德少年”“文明小公民”评选等活动,利用假期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捡拾垃圾、擦洗护栏等义务劳动。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责任编辑:于 洪举
 
文明创建    
·新疆阿克苏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一城文明风 处处幸福景——若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沙雅县: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和静县:文明花开满城芳
·阿勒泰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助力创建文明城市
·石榴花开的时节——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观察之四
·霍尔果斯市召开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现场点位推进会
·温宿县召开争做“最美温宿人”争创“最温暖城市”动员会
道德模范    
·新疆历届全国道德模范
·关于增补玛依努尔·尼牙孜为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的公示
·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建议人员名单公示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力所能及帮助更多人”——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于学然
·26年,他对患病的养女不离不弃——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吐尔逊·司马义
·危急时刻显身手——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艾斯卡尔·艾山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我们是互助友爱的大家庭——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李红秀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丨“救群众于危难是我的责任”——记第八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师维楠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1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0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9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8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7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6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5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4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3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2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
地州频道    
·乌鲁木齐 ·昌吉 ·伊犁 ·石河子
·克拉玛依 ·塔城 ·阿勒泰 ·博州
·哈密 ·吐鲁番 ·巴州 ·阿克苏
·喀什 ·克州 ·和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文明办主办 新疆文明办主管 联系电话:0991-3532125
© All Copyright Rights Reserved 新疆文明办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