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文明播报 | 文明评论 | 重要言论 | 公告文件 | 主题活动 | 文明创建 | 文明视频 | 道德模范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地方文明网站 全民阅读 | 民族团结 | 新疆艺术 | 民俗风情 | 丝绸之路 | 新疆掠影 | 资料中心 | 他山之石 | 地州频道 | 讲文明树新风
微信图片_20220908155205.jpg
QQ截图20210629165852_副本.jpg
QQ截图20210325113812.jpgread_image.jpg
 
新疆文明网首页 >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2018年12月(上)
时 间: 2018-12-21   来 源: 新疆文明网   
 

[第三届自治区“大美新疆·大爱故事”讲故事大赛优秀故事选登]

  2018年11月30日,第三届自治区“大美新疆·大爱故事”讲故事大赛优秀故事展演在新疆电视台圆满结束。现刊载部分“大美新疆·大爱故事”讲故事大赛优秀故事,供大家阅读。

 

两袋玉米面、情深四十载

 

  大家好,我叫赵萌,我做广播记者16年,每天都会遇到、采访到各种人,大家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各自忙碌着,两两之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然而,我却遇到了这样两个人,他们的生活、情感乃至下一代因为两袋玉米面而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故事要从1970年3月底的一个傍晚说起,那天,和田皮山县国营牧场场长郝向荣回到家中,与怀有身孕的妻子和3个孩子一起坐在火炉旁烤火,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还没等回过神,郝向荣就被冲进来的几个人带走了。在那个年代,各家粮食都很紧张,又事发突然,没几天,郝向荣的妻子和3个孩子就断粮了,又不知道丈夫何时才能回来?一家人陷入绝境。

  就在这时邻村乔达乡巴什拉克比纳木村的磨面匠喀迪尔·卓亚知道后,站出来说:“郝向荣有没有问题我不管,但是孩子不能挨饿。”当时,喀迪尔家有8个孩子,都在长身体,孩子们似乎从没有吃饱过。为了省出粮食,喀迪尔决定,每天每个孩子少吃半碗饭。一到晚上,孩子们饿的睡不着觉,就都抱着喀迪尔的大腿哭喊。喀迪尔没办法,就从院子里铲一盆雪,放在炉子上烧化,让孩子们喝,孩子们边喝他边说:咱们这里很少下雪,孩子们这雪水是甜的,你们多喝点,喝饱了,就不饿了。就这样,喀迪尔先后节省出20公斤玉米,磨成玉米面分2次给郝向荣家送去,解决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35天后,事情有了转机。郝向荣被无罪释放,并且恢复了干部身份。得知喀迪尔在他家危难时毫不犹豫施以援手后,郝向荣大为感动,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

  其实,喀迪尔伸援手帮助郝向荣一家之前,两家人并没有太多来往。郝向荣告诉自己:“知恩就要报恩”,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家吃玉米面,也要将白米白面留着,送到喀迪尔的家里。在郝向荣夫妻两月工资加起来不到70块钱的情况下,2年时间内,先后给喀迪尔家里买了一匹马、一头牛,又用全部积蓄买了52只羊帮助喀迪尔家里发展养殖业,改善经济状况。

  就当两家人生活慢慢有好转的时候,1974年11月,喀迪尔赶集时从乘坐的马车上摔下,生命垂危。喀迪尔在弥留之际拉着郝向荣的手说:“没想到两袋玉米面,使我们两家人成了亲戚。我现在最放心不下我4岁的小儿子阿卜拉,请你一定照顾好他”。郝向荣含泪说:“兄弟,阿卜拉就是我郝向荣的亲儿子,我们一定会给他一个最幸福的家。”

  我本来以为因为两袋玉米面结合的两条线只会有一个交点,相交之后会朝着各自的方向延展,可我万万没想到这两条线会越走越近,最终重合,乃至成为一条线,这可能是一种宿命吧。70年的那个冬天,喀迪尔让每个孩子少吃半碗饭,救了郝向荣的孩子,四年后,为了能够把喀迪尔托付的儿子安顿好,郝向荣和妻子也开始盘算自家的口粮:郝向荣和妻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遍的算着,每个月,粮食刚刚够一家六口人吃,实在挤不出多一个人的口粮。怎么办?夫妻俩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一个孩子送回河南老家,寄养在亲戚家吧,但是送谁呢?夫妻两一个个的想,又一个个排除。最后,还是妻子发话了:送大女儿郝俊莲吧,她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了。时至今日郝向荣回忆起那段经历心中还隐隐作痛。“当年把大女儿送回河南老家时,由于女儿不会说河南方言,父母又不在身边常受欺负。5年后,条件稍好一些将大女儿接回身边后发现,大女儿和我们的感情疏远了。在学校说着一口河南方言,其他同学听不懂,也不愿意和她玩……”

  但看着阿卜拉健康的成长,郝向荣心里也算多了份安慰。阿卜拉初中毕业后,郝向荣给他找了一份皮革厂的工作,为了方便上下班,阿卜拉就住在郝向荣家,一住就是13年。

  2000年,阿卜拉告诉郝爸爸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女孩,郝向荣和妻子立即作为男方父母去女孩家里提亲。在婚礼上,阿卜拉和新娘,用汉族人的礼仪,给郝向荣夫妻磕了三个头,阿卜拉哭着说:“谢谢我的爸爸和妈妈,给了我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一家人紧紧拥抱着,泪如雨下。

  2015年皮山地震,阿卜拉的两间房变成一片瓦砾。2017年12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驻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工作队帮阿卜拉申请到富民安居房的建房指标,可6000元的建房押金却让他犯了难。郝向荣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交了押金,阿卜拉特别愧疚,郝向荣抱着他说:“阿卜拉,你记住,你是我的儿子,有什么不能给爸爸讲的?爸爸帮助儿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父亲的影响下,郝向荣的子女们也和阿卜拉亲如兄弟姐妹,感情极为深厚。如今,郝向荣的大女儿郝俊莲已退休,一有时间就会叫上丈夫开车带郝向荣回村里看望阿卜拉。郝俊莲说:“自己小时候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为了照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回老家寄养,这也给我的成长心理上造成了伤害。但逐渐从父亲身上,我明白了,父亲是一个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并且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的人,他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

  采访的时候,郝俊莲给我说,她早已对儿时的经历释然了,父亲给子女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的,恩情已经变成了温暖的亲情,重承诺变成了重感情,它跨越民族,跨越时间,凝聚成为这个时代永恒的感动。

 

荒漠里的靓丽人生

 

  大家好,我是巴州且末县第二中学的教师侯朝茹,今天站在这里,我是代表一个群体来的,这个群体就是河北保定学院新疆且末支教团队。

  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他在信中肯定了像我们一样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有志青年,并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总书记的高度评价,让我们每个人都倍感振奋!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继续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决心。  

  说到我们这个群体,要从2000年我们即将毕业说起。当时且末县因为严重缺少教师到我们学校招聘,也许是年轻人对远方的向往吧,很快就有100多名同学应聘,最后录用了15人。我就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

  在保定火车站的站台上,挤满了赶来送行的人。辛忠起的父亲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你去吧,别担心家里。”刘淑琴老师不舍地拉着周正国的手叮嘱着“正国,到了新疆好好工作,有什么困难给老师来信”。在此起彼伏的道别声里,有人相拥而泣,有人拉着彼此的手依依不舍。望着沮丧不安的爹娘,我强忍住泪水宽慰他们:我去新疆是工作,当老师还有寒暑假,我会经常回来看你们。就要离开了,悲伤、忐忑、纠结、兴奋的情绪齐聚心头。我们不知道前方会有怎样严峻的考验,但是有一点大家都坚信不疑:选择一旦做出,便只顾风雨兼程。

  雪山、草原、葡萄、哈密瓜、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这是我们对新疆的所有想象,带着对新疆的无限憧憬,我们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从绿洲到沙漠,从都市到荒野,一路向西。车子在蜿蜒的公路上奔驰,我们唱着豪迈的歌,期待着偶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千年胡杨……经过长达五天四夜的辗转奔波,终于到达了且末县。

  刚到且末没几天,老天爷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晴朗的天空经常毫无征兆地昏暗下来,漫天的沙尘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到处是呛人的土味。气候干燥带来的鼻子流血、嘴唇干裂、咽喉疼痛都是家常便饭,再加上离家万里的孤独,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意志。

  马上就要开学了,备课、上课、板书,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准备,这三尺讲台就是我们的人生舞台,不知不觉中这讲台已经站了18年。

  阿斯古丽是我所带的2010届毕业生。有一天上课时她突然肚子疼痛难忍、脸色惨白,校园里没有车,我和同学们赶紧连背带抱地把她送到医院,交费、检查、住院,医生说这是急性阑尾炎,幸好你们送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安顿好一切之后,她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牧区赶来,当他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已挂上吊瓶等待手术时,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眼睛湿润了,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嘴里不停地道谢:“热合买提!热合买提!”我连忙说:“没事没事,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您不用客气。”从那以后,每逢过节我们都相互拜访,亲如一家。

  那年冬天,一名支教同伴因为父母需要照顾,要离开且末回家乡工作。在车站,送行的学生低着头默默抽泣,最后眼巴巴地看着汽车远去。孩子们无助的眼神、不舍的泪水震撼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后来总有孩子会问我:老师你会不会走?那时候理智战胜了情感:我是一个老师,站在这里的讲台上,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职责。我坚定地告诉他们,“不,我不会走,我会陪着你们一起学习长大。”

  我们坚守着一份责任,固守着心灵的宁静,可是最让我们难以忍受的是父母病重无法尽孝的煎熬,是与父母长期分离不能照顾他们的愧疚。当年在离别的站台上,我们对前来送行的爹娘说,会常回家看看,可是18个寒暑假过去了,我们每个人回去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远在河北的亲人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周正国老师,和我同年来到且末,他不但自己把根扎在这里,还把在家乡教书的妻子带回了新疆。还有李桂芝、荀轶娜、王海峰,她们都和我一样,都留在了且末,把根扎在了这里。我们这个支教群体从最初的15人壮大到27个人,也让我们在且末生活的18年里,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老师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对于我们保定学院的27名校友来说,都深深地懂得教师是我们一生的职业追求。18年来,我们已经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学府,他们很多人毕业后又回到家乡,成为教师、医生、警察等,和我们一起建设且末。

  看着我们身边的这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能够在他们年少懵懂、成长的时候,参与其中,成为他们成长进步的引领者、见证者、陪伴者,这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卡德尔家的“铁警树”

 

  我是哈密铁路公安处内保支队的民警,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支队长翟建国的故事,刚才短片里的卡德尔大叔是我们支队长的好朋友,在大叔家里,有一颗杏子树,每年杏子熟了,大叔都会摘下满满一筐带给翟支队,我们也能一饱口福,这是他们两个人共同栽下的第一棵树,这棵警民连心树,就是他们长达十多年友谊的最好的见证。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现在就说给大家听。

  这事,得从16年前说起。那是2002年,春节刚过,天异常的寒冷,当时翟支队要去五堡乡侦察一起盗窃案,在走访案件时,结识了五堡乡阿克吐尔村的村民卡德尔·阿不都热依木。卡德尔很热情,不仅主动帮助侦察案件,还邀请翟支队去家里暖暖身子,喝点奶茶再走,盛情难却,翟支队就去了卡德尔家。

  可是一进家门,翟支队就发现,这是一个如此贫困的家庭,家中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当那个穿着单薄衣服的小姑娘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小心翼翼地走过来,那冻的红扑扑的小脸儿上一双大大的眼睛望着自己,翟支队心里五味陈杂。

  在与卡德尔的交谈中,翟支队被他正直善良、朴实的品性深深感动了。他握着手中温暖的奶茶,一个念头悄然在他心中萌生:要帮一帮卡德尔一家。

  从那以后,翟支队逢年过节就买上米面油到卡德尔家去探望,但这也是杯水车薪啊,当时卡德尔家中有五口人,孩子们也正在长身体,几袋米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到哪去筹集帮扶的钱呢?有15年烟龄的“老烟民”翟支队一狠心,把烟给戒了,把烟钱省下三四百元全部用在了卡德尔一家身上。旁人问起,翟建国说,老婆不让抽了,影响身体。

  看到卡德尔家有几亩枣园,恰逢那几年五堡大枣行情很好,翟支队就帮着卡德尔一家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寻找红枣的销路,那几年卡德尔一家的年收入从原来的几千块一下增加到五六万元,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好。后来大枣行情下跌,翟建国就自己高出市场价格购买,再以各种方式销售给亲戚朋友中有需要的人。

  翟支队说,大枣行情不行,那就再种些葡萄试试,为了帮助卡德尔筹集资金,翟支队东奔西走,四处筹措,那段日子是他最难、内心也最为孤独的一段时间,亲朋好友对他借钱的事情很不理解,这不是几百块,几千块钱的事,别人还不上怎么办?就连一直都很支持他帮扶卡德尔一家的妻子也为这事和他闹了别扭。但他始终记得那碗热奶茶的温度,最终,翟支队筹集了7万元,两大间葡萄晾房终于建了起来。后来葡萄的种植、销售逐渐走上正轨,卡德尔一家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房子大了、收入多了,还买了车,他家成为了村上脱贫致富的典型。

  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翟支队动员卡德尔让子女上国家通用语言学校,凭着对他的信任,卡德尔让当时已经上三年级,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的谢依代改上了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五堡支边农场小学。

  谢依代进入新学校后,学习、交流都很吃力,翟支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开车到卡德尔家,帮助谢依代学习普通话。还专门下载了很多动画片给她看,鼓励谢依代尝试用普通话在家交流。慢慢地谢依代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了。有一次,翟建国刚到卡德尔家中,谢依代就高兴地扑到了翟建国的怀里兴奋地对他说:“今天我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说我的进步很大,真的很谢谢你,我的翟爸爸!”这一句“翟爸爸”让翟建国心里倍感温暖,这是一个孩子对他最大的认可。

  看着卡德尔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有谢依代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们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只要翟建国一来就纷纷请他到家里做客和他聊聊天,“取取经”。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孩子送到国家通用语言学校学习,校车从以前的每天一趟增加到现在每天四、五趟,而翟建国的声望就像卡德尔家种下的那颗枝繁叶茂的杏树,让人发自内心的钦敬。

  支队长说他还有一个计划,打算退休后帮助卡德尔在五堡镇阿克吐尔村开一家培训中心,由他协调组织聘请一些专业老师,专门教授村民普通话和技能。这事儿,他已经多次与卡德尔计划和商讨了。

  这就是我们支队长翟建国的故事。人情如水,长流长新。支队长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真诚待人,真情化人,真心感人。在我心里,支队长与卡德尔一家绵延的民族情如醇厚的美酒,历久弥香! 我要向他学习,做一棵根扎群众当中,促进民族团结的铁警树!

 

从上海白领到新疆果农

 

  大家好,我是曾湘娥,湖南衡阳人,同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我的故事从2006年的秋天讲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新疆阿克苏旅游。当火车载着我穿越戈壁荒漠时,窗外时而闪过高昂、挺拔、苍劲的胡杨,让我想起了坚韧的母亲,感到无比亲切!当我第一次吃到阿克苏苹果时特别惊讶!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甜的苹果!更神奇的是:苹果中心有一块透明体,开始还以为是这苹果坏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冰糖心”苹果。当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把最甜的苹果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尝到阿克苏苹果!所以,我一定要扎根在这里!

  回到上海后,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几乎和我预想的一样,遭到所有人的极力反对,尤其是我的母亲,她特别难过,一边流着泪一边说:孩子,你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到城市,为什么又要回到农村去呢?

  我很倔犟,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干。于是,2007年3月我毅然辞职,拿着在上海创业的第一桶金跨越4000公里来到阿克苏地区温宿县购买了第一片苹果园,正式开始了我的果农生活。

  从2007年到现在的十一年里,我经历了从白领到果农、再从果农到企业家的蜕变,这期间我有过很多挫折、煎熬和期盼,但我每天都很充实!13年,我又倾尽所有积蓄买下了八百亩棉花地,用于种植创新产品‘红心苹果’和‘恐龙蛋’(恐龙蛋是杏子和李子杂交的新品)。当时那块地盐碱非常严重,导致栽下去的树苗成活率不到百分之十。面对这种状况,合伙人无法接受损失,撤资退出;爱人更加抱怨我,怀疑我的能力。我又想起父母曾经反对我来阿克苏的情景,思绪万千……难道我真的解决不了这些困难吗?难道我真的选择错了吗?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温宿县林业局领导带着技术人员来到现场指导,施农家肥、挖排碱沟、浇满灌水稀释盐碱,终于把土壤改良过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我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然而,树苗需要培育五六年后才能产出效益。这期间,果园生产管理还会面临很多难题。2017年,由于资金周转非常困难,发不出工资,很多工人都不愿意来果园干活。我坐在田间一愁莫展,这时,邻居阿布力克木带着他的家人及乡亲们来到地里,他说:“当年我盖房没钱,是你借给我一笔钱,让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现在你有困难,我和乡亲们帮你是应该的。”阿卜力克木的一番话让我倍感温暖。我们就是一家人,我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经营好果园,让更多的兄弟姐妹来就业!

  感激,除了感激我想还是感激!感激这片土地和人民!感激县领导在田间地头指导工作,感激阿布力克木和乡亲们真诚的帮助!那一幅幅画面,犹如雪中送炭,令我终身难忘!

  这一生选择来到阿克苏创业,我无怨无悔!接下来的脚步我会走得更从容、更坚定!阿克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有责任在这片土地上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致富!让他们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

 

木垒来了个上海博士

 

  大家好,我是昌吉州木垒县广播电台的记者伊再提古丽,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有这么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对象。

  故事的主人公叫吴桂山,曾是上海大学的一名优秀教师,现在是新疆木垒县的一名公务员。几年前他还在欧洲访学、游走于高校三尺讲台,如今,却整日里穿梭于乡间牧场。故事要从2013年的10月说起。刚从美国加州大学访学回国的吴桂山,接到学校党委通知,要选派他赴新疆挂职。

  当时的吴桂山并没有想到,自己被分配到的木垒县是一个边境县,环境、气候都跟自己所想象的天差地别。我初次见到吴桂山的时候,他正把自己埋在一堆的旧材料里。作为挂职的县团委副书记,面对团委工作服务对象少、工作经费少、工作人员少的局面,初来乍到的吴桂山没有退缩,翻看档案资料,向团干前辈取经,研究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他用最短的时间确定了自己这一年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他跟我说“木垒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工作绝不能甘于落后,有了目标才能知道怎么去开展工作。”转变乡、村团干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理清共青团工作的思路是当务之急。有时,他在村上一待就是好几天。工作经费紧缺,青少年的服务工作就跟不上,经过再三考虑,吴桂山决定从自己的家乡引进资金。为了节约奔走上海新疆两地的时间和费用,吴桂山想尽办法,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上海的基金会,争取到了10万元助学金和2万元的图书。吴桂山告诉我,当孩子们穿上新校服,拿起新图书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所做的努力都值了,也更加坚定了信心。

  2014年10月,挂职期满,该返校了。吴桂山却向学校提出,“我申请再挂职一年!”时间过得很快,工作才刚有起色,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还没有做完,领导们也是再三挽留,这都让吴桂山觉得现在还不是离开的时候。带着学校领导、父母亲人的不解,吴桂山义无反顾,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再一次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这一次,他决定不离开了。

  再次回到木垒,吴桂山已经不再是一名援疆干部,而是木垒县的一名公职人员。2017年1月15日的早晨,吴桂山在上班途中突然膝盖一阵剧痛,摔倒在了楼梯上,经过检查,被确诊为急性痛风,医生建议他回到上海调养。从那之后他经常会发病,只能随身携带止疼药,几乎每个季度他都会瘸上那么几天。身体的突然病变,如一记重锤。吴桂山说:“那是我来到新疆以来第一次动摇,有了回上海的念头。”但心中始终有个声音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当我问起吴桂山,来到木垒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什么收获时,他满脸幸福地跟我讲起了他的爱人,陈业霞。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桂山认识了来木垒做志愿者的山东姑娘陈业霞,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陈业霞的父母在山东给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极力要求她回去,可是他们却希望能一起留在木垒,把家也安在木垒。两人的坚定最终也打动了双方的父母。

  2017年2月,吴桂山和陈业霞的婚礼在上海举行。在这场婚礼上他们迎来一个特别的客人,那就是吴桂山在木垒结识的维吾尔族亲戚尤努斯。尤努斯在木垒经营着一家畜牧养殖合作社,自从和他结为亲戚,吴桂山就非常珍惜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缘分,尤努斯一家就像是他在这里唯一的亲人,带着亲戚学习先进的养殖知识,帮助他的合作社逐渐走向正规,也成了吴桂山心心念念的事情。在上海,吴桂山带着尤努斯参观了标准化养殖场,学习了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经营理念,让尤努斯收获非常大。在吴桂山长期不断地鼓励和帮助下,尤努斯的产业越做越大,腰包也越来越鼓,吴桂山的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

  从孤身一人远赴新疆,结婚生子留在新疆,到一家老小扎根新疆。大家都说吴桂山一家两代人都爱上了新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是吴桂山的初心。他常说:“我放弃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来到新疆木垒,就从来没有害怕吃苦,我喜欢新疆,喜欢木垒,我为了追寻梦想来到这里,却也在这里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只要亲情在,哪里都是家

 

  大家好,我是和田县北京高级中学的教师唐丽。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从小就有的理想。2013年大学一毕业,我就经“人才引进”计划从甘肃到了和田地区,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离家前,父亲对我说:“去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带着父亲的嘱托,踏上西行的列车,在和田一待就是五年。这五年里,我结了婚,有了孩子,工作有了起色,唯独没怎么回家。

  近年来,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我有缘认识了依民·买吐送一家。记得有一天晚上,在去他家的路上,我还在为要不要给他打电话而犹豫不决时,一抬头,发现他已经早早守在了家门口。他把我迎进门,我一看,烤鸡,西瓜,甜瓜,剥好的核桃仁摆满了整整一大桌。原来,大叔知道我要上晚自习,很晚才会回来,特意骑摩托车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都买了回来。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一个刚认识的人,他会像家人一样关心你每天的作息,他会像家人一样守在门口打着手电为你引路,他会像家人一样关心你加班以后是不是还饿着肚子。大家知道吗,那一次,才是我第二次去他们家。

  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只是一顿简单的宵夜,但是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在和田,我不再只有一个家了。从那一刻起,我的生活就从两点一线变成了三点一线。在和田市有我牵挂的爱人和孩子,在永宁村有我牵挂的依民·买吐送。

  其实,在我们新疆,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类似这样即平凡又让人感动的故事。

  2016年的秋天,在喀斯皮村家访的路上,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赶过来,塞给我们一张皱皱巴巴的小纸条。她连忙说:这是我亲戚的电话号码,我眼神不好,看不清上面的电话,我想他了,你帮我打个电话吧。看到老人着急无助的样子,我被这份真情打动了。于是,我拨通了那个电话,老人开心地和他亲戚聊了很久。

  结对认亲,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一声阿塔,一声阿娜,可能就是一辈子。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位亲人,朗如乡的夏木西丁夫妇,我也想他们了。

  说走就走,我坐上了去往郎如乡的班车,班车在沙漠戈壁里穿行,四个小时后我已经站在了夏木西丁大叔的面前。大叔看到我,先是一愣,然后赶忙小跑着过来,掸掸我身上的土,紧接着又跑到里屋倒了水递给我,坐到旁边的椅子上没一会又跑过来摸了摸我的头说:你的头发短了,像个巴郎子。我被大叔手足无措的样子逗笑了,记得上一次有个男人用同样的方式和我交流还是2016年,那是我来新疆后第一次回老家,那个同样手足无措的人是我的爸爸。那一天,我和夏木西丁大叔聊了很久很久,聊我们认亲时照的全家福,聊大叔家羊圈里新添的羊娃子,聊我的弟弟在和田找了个女朋友。

  那天下午过得很快,直到返回和田的路上,我还在回味大叔小院里橘色的阳光和滚烫的浮茶,还在想着大叔给我讲的那些微不足道却又深入我心的生活点滴。我其实有点惊讶于自己怎么能说走就走跑到数百公里之外的大叔家。

  五年前,我孤身一人,初到和田,那份孤独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那时,我多么渴望在和田能有一个家。问我为什么会说走就走跑去大叔家,我想说,一个想家的孩子要回家,还需要理由吗?只要亲情在,哪里都是家。

责任编辑:于洪举
 
文明创建    
·新疆阿克苏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一城文明风 处处幸福景——若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沙雅县: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和静县:文明花开满城芳
·阿勒泰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助力创建文明城市
·石榴花开的时节——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观察之四
·霍尔果斯市召开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现场点位推进会
·温宿县召开争做“最美温宿人”争创“最温暖城市”动员会
道德模范    
·新疆历届全国道德模范
·追授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尤良英:心手相牵走上脱贫致富路
·库尔班·尼亚孜:为家乡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全国道德模范阿尼帕转为正式党员
·艾买尔·依提:苍茫戈壁的痴心坚守
·魏德友:不忘初心 为国守边
·尤良英:巾帼能手勤劳致富热心助人
精神文明建设简讯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1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0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9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8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7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6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5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4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3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2期
· 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
地州频道    
·乌鲁木齐 ·昌吉 ·伊犁 ·石河子
·克拉玛依 ·塔城 ·阿勒泰 ·博州
·哈密 ·吐鲁番 ·巴州 ·阿克苏
·喀什 ·克州 ·和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文明办主办 新疆文明办主管 联系电话:0991-3532125
© All Copyright Rights Reserved 新疆文明办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