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进万家 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文明行动开展以来,新疆巴州焉耆县文明花蕾芬芳绽放,健康饮食、文明着装、讲究卫生、明礼诚信、遵规守纪、崇尚科学“六大文明习惯”逐步融入日常生活。
生活之美,勾勒酸甜苦辣
8月14日,焉耆县百日文化广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城市文明与“烟火气”结伴同行,各族群众通过“采收音乐节”尽情欢庆2024年焉耆县“三红”(酿酒葡萄、工业番茄、色素辣椒)产业大丰收。
当晚的广场夜市,各类美食摊位琳琅满目。菜单上,烧烤、小吃、甜点、冷盘、热盘应有尽有,融合了全国美食的多元。
无论是鲜红辣皮子炒制的川味辣子鸡,还是小火慢焖的“九碗三行子”,亦或者老广味道的生腌小海鲜,天南地北的不同风味和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在这里交汇。
焉耆镇居民马晓伟说:“晚上和家人朋友来到广场,一边看演出,一边品尝美食。我点了椒麻鸡、烤羊肉、凉皮子、油炸糕、酸汤、蛐蛐,还有煮花生毛豆……”
“点这么多,不会浪费吗?”笔者赶忙问。
“当然不会,如今小份菜已经成为了焉耆人餐桌上的宠儿,既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又能有效减少食物的浪费。”说着,马晓伟指向了桌角“一人一口小份菜,轻松分享大文明”的宣传贴。
焉耆县百日文化广场上,处处传递着欢声笑语,人们相聚在一起,品尝着美食,谈论着家长里短,尽情享受着味蕾的盛宴。
焉耆县百日文化广场夜市摊主阿迪拉·克由木说:“我在广场摆摊两个多月了,每天晚上的生意都非常好。现在,浪费的基本看不到了,吃不完的人们也都会主动打包带走。”
记者从焉耆县餐饮协会了解到,除焉耆县百日文化广场实行小份菜外。县域内不少商家、食堂也推出了相应套餐和团购。
焉耆县教科局干部于少唐说:“我经常点外卖,以前总点酸菜鱼米饭、炒米粉之类的,想吃点别的就得再单点一道菜,价格贵了不说,两份菜也吃不完。现在,除了有‘小份菜’套餐,还可以备注少油、少盐,所需餐具数量等,荤素搭配使营养更加丰富健康,文明真的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文化之美,心与心的交融
养成文明习惯,培育文明新风,归根结底是为百姓谋福祉。8月12日,“盛世中华 冀疆情深”河北省歌舞剧院慰问演出来到了焉耆县。
“红红石榴结籽儿抱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歌曲《母亲是中华》等节目将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的中华美德通过文艺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冀疆两地人民以文化为纽带,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与此同时,在焉耆县北大渠乡太平渠村苏家湾的“百姓大舞台”。吃过晚饭后,老人小孩搬出小板凳围坐起来,一场由乡村文艺骨干和乡土文化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群众村晚”正在上演。
热情奔放的舞蹈展现出新农人幸福生活的多彩画卷,高亢激昂的“花儿”唱出了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期盼,以拒绝高价彩礼为主题的小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式讲述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引人深思。
“‘百姓大舞台’在带来欢笑的同时,也让大家明白幸福婚姻在真心,高价彩礼、人情攀比不可取,彩礼买得了一时的面子,买不来一生的幸福。”焉耆县北大渠乡太平渠村村民马晓燕说。
马晓燕的父亲马林说:“彩礼只是个风俗习惯,只要婚后小两口经营好感情,日子过得红火,就是作为父母的最大心愿。”
焉耆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润疆和现代文明培育的连接点为突破口,用活用好“四馆一站”、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等文化阵地,持续将优秀文化资源服务送到群众身边。2024年以来,举办春节社火、元宵花灯展、农牧民足球联赛等大型活动32项,开展“文化惠民 悦享生活”读书、观影、文艺演出、运动健康等群众性活动1500余场。
焉耆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文化认同,既是一种内心认同,更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不仅为村民们带来欢乐,更能传递出文明着装、明礼诚信、遵规守纪等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营造文明、和谐、进步的乡村新风尚。”
精神之美,传承中华文明
早些年,流传着“城里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样一句话。长期以来,不重视生态文明、讲人情攀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在农村地区甚嚣尘上。
面对如何有效弘扬文明新风,整治陈规陋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焉耆县努力探索破题之法,结合“文明新风进万家 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文明行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约束性措施,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记者在焉耆县五号渠乡阿伦渠村看到,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优雅别致。该乡组织党员、干部组成了志愿服务队,正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群众落实门前“五包”责任,让家园更美丽。
“以前的阿伦渠村街面上都是黄泥浆,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如今不仅绿树成荫,村里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每到周末,许多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姑娘就会来村里拍照打卡,环境面貌一点也不比城里差。”焉耆县五号渠乡阿伦渠村党支部书记沙晓云说。
五号渠乡阿伦渠村村民艾合买提·沙吾提家院门上的“十星级文明户”格外显眼,他说:“这些牌牌,是咱农村老百姓最自豪和珍视的。现在处处都这么干净,村民们谁也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了,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是大伙儿对家园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
农村“颜值”和“气质”实现双提升的同时,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弘扬,“文明因子”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释放。
焉耆县,不仅村村都有科普阵地,而且各级各类科技小院、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大篷车乃至田间地头成为乡村科普馆的“流动”载体,实现“固定+流动”科普宣传。
8月20日,焉耆镇上四号渠村科普馆的解说员苏彩霞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从馆内生命与健康、生态与环保、科学认知、公共安全和智能家居五大板块讲解科普知识。
“科技改变生活,真让人大开眼界。”
“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争取成为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
……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好不热闹,一颗颗崇尚科学的种子深深根植进了青少年们心中。
苏彩霞说:“近年来,我们举办了多次科普宣传活动,看到孩子们开拓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启迪了思想,我就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希望通过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文明是一种精神,其动力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寻。焉耆人都说:“千年古城流淌千年文明。文明赋予了焉耆更深层次的美,这里处处都能体会到善意与温暖。”(通讯员姬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