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军民一家亲理念在基层扎根
5月30日,素有“西北第一哨”之称的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白哈巴边防连官兵,与驻地村庄少数民族群众一起燃起篝火,跳起舞蹈,用哈萨克语、蒙语和汉语唱起歌曲《一家人》。新疆军区在部队中广泛开展讲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交民族朋友活动,加强了军民交往、交流、交融。
新疆军区针对所属部队大多驻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组织编写《日常会话200句》“口袋书”,开设网上“双语”学习专栏,邀请地方教师授课,举行民族语言演讲大赛、民族歌曲卡拉OK大赛、民族舞林大会等,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展开。
他们把开展“三学一交”活动与双拥共建、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等结合起来。新疆军区总医院、所属中心医院采取定期考核民族语言日常会话、用民族语言交班等方式,促进医护人员学习民族语言,熟练运用民族语言为患者服务,把为患者医疗诊治过程当作结交朋友的过程,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各族患者信赖。
如今,基层部队80%以上官兵掌握了基本的文明交往和执勤巡逻民族语言,会唱10首以上经典民歌,会跳麦西来甫等民族舞蹈,团以上干部人人交有多个民族朋友。卡昝河边防连每年在“八一”建军节前后举办那达慕大会,邀请防区及周边牧民参加并给获胜选手发奖品,增进了部队官兵和各族牧民之间的感情。(许必成 孙兴维)
伊犁州11家共建单位进军营共享精神文明成果

活动现场
八一建军节临近,7月25日,来自伊犁州教育局、市物价局、解放路街办、四师党校等11家单位的70多人,以军民棋艺、球类比赛、歌舞互动表演等形式,与武警伊犁州支队十中队的子弟兵们共度佳节,掀起了“拥军拥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高潮。
“我们街办4个社区的干部群众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慰问品,送给最可爱的子弟兵们。”活动现场,伊宁市解放路街办副主任王梦颖说,街办从2012年就与武警伊犁州支队十中队结成了友好共建单位,两年来,双方在环境卫生整治、文化体育惠民等方面不断合作,共同谱写了军民共建的鱼水情深。
伊犁大草原农牧责任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兆伟说,他在这里当过兵,此次以共建单位的身份回“家”庆佳节,还有点不习惯。不过,这么多人来看望他的战友,他打心眼里高兴,更希望共建单位能多来军营走走,而官兵也要视驻地如故乡,爱人民如父母,共同做好辖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采访中,武警伊犁州支队十中队排长张若宇对记者说,每年都有很多单位来走访慰问,但此次把11家共建单位召集在一起庆祝八一建军节还属头一回。希望通过与各个共建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丰富战士们单调枯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与群众的交流联系。同时,广泛征集部队官兵和群众对治安秩序管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李亚锋 谢龙)
新疆军区军民一家亲理念在基层扎根 双语“口袋书”把各族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5月30日,素有“西北第一哨”之称的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白哈巴边防连官兵,与驻地村庄少数民族群众一起燃起篝火,跳起舞蹈,用哈萨克语、蒙语和汉语唱起歌曲《一家人》。新疆军区在部队中广泛开展讲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交民族朋友活动,加强了军民交往、交流、交融。
新疆军区针对所属部队大多驻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组织编写《日常会话200句》“口袋书”,开设网上“双语”学习专栏,邀请地方教师授课,举行民族语言演讲大赛、民族歌曲卡拉OK大赛、民族舞林大会等,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展开。
他们把开展“三学一交”活动与双拥共建、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等结合起来。新疆军区总医院、所属中心医院采取定期考核民族语言日常会话、用民族语言交班等方式,促进医护人员学习民族语言,熟练运用民族语言为患者服务,把为患者医疗诊治过程当作结交朋友的过程,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各族患者信赖。
如今,基层部队80%以上官兵掌握了基本的文明交往和执勤巡逻民族语言,会唱10首以上经典民歌,会跳麦西来甫等民族舞蹈,团以上干部人人交有多个民族朋友。卡昝河边防连每年在“八一”建军节前后举办那达慕大会,邀请防区及周边牧民参加并给获胜选手发奖品,增进了部队官兵和各族牧民之间的感情。(许必成 记者孙兴维)
乌苏市社区军民共建活动室投入使用
在新疆乌苏市解放路社区军民共建文化活动室,居民陈林忠一边打台球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之前,我们社区一直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场地,闲暇之余,我们只能到乌苏市老干局里的活动室去玩,很不方便,现在好了,自从去年12月社区军民共建文化活动室投入使用以后,感觉方便多了,我没事的时候约上几个朋友来到活动室里打打乒乓球、打打台球、下下象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真的很好。”
乌苏市虹桥街道办事处建成投入使用的文化活动室,是2013年乌苏市建成的4个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之一。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总体部署,按照自治区《自治区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自治区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实施方案,乌苏市根据行政村和基层社区实际需要,选取了乌苏市虹桥街道解放路社区、八十四户乡墩买里村、皇宫镇林家庄子村、头台乡一村4个村(社区),分别投入30万元,建设文化活动室。其中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面积为150㎡及以上,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面积为200㎡及以上。
多年来,乌苏市高度重视军民共建活动,曾先后两次被评为 “全国双拥模范城”。此次选定的4个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村(社区),都有着拥军共建的光荣历史。
据了解,解放路社区军民共建美好家园文化活动室与2013年6月开始建设,2013年12正式投入使用,建成投入使用后的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达482.5平方米,内设有图书室、棋牌室、文体活动室、台球乒乓球室等。
乌苏市虹桥街道办事处解放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唐连元介绍,一直以来解放路社区高度重视军民共建工作,为进一步加深军民共建关系,丰富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解放路社区2014年还将计划开设一个电子阅览室,方便居民上网查阅资料浏览网页等。
唐连元告诉记者:“自2013年7月,解放路社区先后与共建单位69230部队开展了民族团结入户宣讲、军民渔水情大型联谊活动、慰问贫困弱势群体、学雷锋做好事等多项活动。”
相关阅读:新疆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纪实

宣传富民政策
新疆军区组织所属团以上单位与188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实施“百村扶贫”工程,帮助14.3万多户农牧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与群众同歌舞
在援建文化惠民工程中,新疆军区各级先后为驻地群众演出60余场次,举办政策理论学习知识竞赛410余场,放电影500余场,培养秧歌队员、锣鼓队员上万人。

资助贫困学生
新疆军区广泛开展“扶一校、助一生”活动,先后援建希望小学85所,开办“帐篷小学”“马背小学”和“文化夜校”350多所,帮助51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校园里,书声琅琅,各民族学生畅游知识海洋;葡萄架下,歌声飞扬,彩裙翩跹,军民载歌载舞;边防线上,马蹄声声,军民扬鞭策马共同巡逻……国庆前夕,天山南北的市民广场、乡村社区、边境牧区,随处可见军民相亲相爱、亲如一家的动人场景。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军民心连心。今年以来,新疆军民开展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新疆军区专门作出部署,明确了帮建农村基层组织、搞好政策理论宣讲、抓好科学文化普及、援建文化惠民工程等8项重点任务,从文化惠民、富民、利民入手,凝聚了各族群众爱疆兴疆、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
瓜果飘香时节,新疆军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开展以及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记者跟随调研组一路同行,下“火洲”,翻天山,进农庄,跑牧区,深切感受到了共建活动在实践中焕发出的巨大魅力。
某预备役师干部李常宝——
“美好精神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民族和睦和军政军民团结”
“真是没想到,这一枚枚不起眼的古钱币不仅让我了解了新疆的历史,还接受了一场爱国、爱疆和民族团结教育。”9月中旬,新疆军区某预备役师干部李常宝来到乌鲁木齐赛马场社区讲党课,新疆师范大学学生克里兹听完之后感慨万千。
在新疆扎根近20年的李常宝从小就爱好古钱币收藏,先后收集了从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到上世纪初2000多年各个历史时期新疆铸造出土的古钱币上万枚。他以新疆古钱币的更迭为红线,串起了新疆社会发展史、民族团结史的轨迹,并经常带着收集的古币深入军地许多单位举办展览,开展爱国主义宣讲。李常宝常说:“正因为坚持长年研读新疆史、宣讲新疆史,我更能理解维护好新疆稳定的重大意义,更能理解美好精神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民族和睦和军政军民团结。”
美好精神家园的建设,首要的工作是凝聚军民团结奋进的共识。今年初,新疆军地联合下发通知,全面部署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新疆军区各级政治机关联合驻地宣传部门,组建上百支精通维汉双语的理论宣传队,深入结对帮建的乡村、社区和驻训地周边牧民聚居区,开展以“学习新疆历史、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向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国情区情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乌鲁木齐市延安新区是个外来人口聚集的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占87%,临时居住人口占63%,社区人员成分复杂。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维文分社发挥官兵语言相通、情感相投和方便交流等优势,与这个社区结为共建对子,实施帮建。
他们进驻社区后,坚持用真挚的感情与群众交朋友,在和风细雨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群众,引导群众明辨是非,组织群众从身边变化谈成就、话实惠,维护民族团结。今年9月初的一天凌晨,居民买迪尼也提的丈夫突发脑血栓,家里没钱救治,同巷的各民族兄弟得知情况后,捐款7000多元,帮助她把丈夫及时送到了医院。
新疆军区某预备役师发挥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的特点和优势,以“一人带一户、一连带一村、一营包一乡(镇、团场)”的方法,在驻地群众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一次以“维护新疆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中,师政委陈尧带着宣传队,深入乌鲁木齐、奎屯、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石河子等地预编企事业单位、社区、农牧场,组织9600余名预备役官兵参加了签名宣誓活动,5万余群众参加活动后反响强烈。
新疆军区的一批英雄连队成为驻地各族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神仙湾边防连地处海拔5380米的喀喇昆仑高原,曾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喀喇昆仑钢铁哨卡”。今年“八一”前,和田地委组织50余名党员干部,来到边防连,与官兵一起站哨、巡逻。
与神仙湾边防连一样,新疆军区所属的小白杨哨所、阿拉山口边防连、红其拉甫边防连、阿拉马力边防连等也被驻地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党政机关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到部队开展共建活动,接受教育。
库车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边陲小城,今年85岁的达吾提·买合苏提是县政协副主席,也是生活在库车的最后一位“王爷”。这位老人当过贵族、种过地,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风风雨雨,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民族团结有着很深的体会,新疆军地常常邀请他出席讲座。“现在库车发展得这样好,这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结果”,达吾提每次讲座,都会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坚持这两个“法宝”,家园建设才会越来越好,群众生活才能越来越幸福。
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村民卡德尔数十年如一日记录的《解放军爱民日记》,是边疆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建美好新疆的历史见证。近年来,他走到哪儿,就把日记中的故事讲到哪儿。卡德尔说:“解放军的恩情像太阳,只有民族团结和睦才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几年来,卡德尔累计为军民作报告40多场,听众达数十万人。
从解放军在地震废墟中救起的幸存女孩,到实现军旅梦的大学生士兵;从来自偏远乡村的感恩少女,到真诚服务各族群众的白衣天使。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维吾尔族女士官努尔比亚的成长经历,见证着边疆军民生死相依、血浓于水的深情。穿上军装的努尔比亚把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富民政策,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口袋书”,在给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小地窝堡村各族乡亲巡诊之际,帮助乡亲们逐步走上致富之路。村委会给她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
十三户村村民马秀兰——
“部队帮我们配齐文化器材后,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沸腾起来了”
8月中旬,新疆军区某陆航旅野战演出小分队来到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下乡演出,官兵与村民同台放歌,赢得了村民潮水般的掌声。
在送文化下乡中,该旅为十三户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投影仪、电脑点唱机、计算机等设备。村民马秀兰对记者说:“村里建成文化活动室后,村民们有了很大的期盼,但由于没有配备文化器材,常去的人不多。部队帮我们配齐文化器材后,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沸腾起来了!”
援建驻地文化活动室,是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的内容之一。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介绍,从今年起自治区党委将与新疆军区共同出资9000多万元,按照硬件场所建设由自治区承担、配套设施部队负责的原则,分批3年内为每个军民共建村(社区)建设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书画棋牌室、网络室、排练大厅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确保各族群众学习交流有平台、文化娱乐有场所、体育健身有场地、文化融合有途径。
乌鲁木齐市高新区五建社区王大妈一到傍晚就会和老伴邀上邻居,到社区广场上跳跳舞、唱唱歌。王大妈的孩子都在江浙一带打工,她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好过了,物质需求上不发愁了,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提高了,今年建成的休闲广场不仅驱散了她和老伴的孤独,还让整个社区热闹了起来,邻里各族群众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五建社区共有居民3000多人,老年退休职工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了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退休职工有一个“精神家园”,乌鲁木齐警备区与高新区携手,盖起集文化、办公、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服务大楼,并将社区内的荒地建成休闲广场,配齐了文体活动器材。老人们时常聚在这里看看书、读读报、练练字、健健身,学一学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其乐融融。
新疆军区的“精神文明援建”,脚步迈到哪里,都能赢得群众的掌声。今年7月,新疆军区政治部向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石人子沟村捐赠了20台电脑、100张影碟、2000余册图书,以及台球、乒乓球桌等价值20万元的文体器材。村党支部书记马生智激动地说,多年以来,部队在物质上帮助村民,在思想上引领支部,大幅提升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新疆军区某炮兵团按照“现有的用好、陈旧的改造、没有的新建”的原则,坚持一年一批项目、逐年形成体系,每年帮助共建村更新一批图书,实现了年年有新书、户户有藏书;采取赠送设备、传授技术、推荐影片等方式,让村民不断接触爱国主义影片;投入6万元将互联网引入村委会,实现了远程教学,让村民在家就能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不出村就感受到都市生活气息。
“演习的部队砺兵大沙漠,老乡送来瓜果醉心窝,演习的部队驶过结亲河,万人欢送的感动难诉说,叫一声我的好老乡,你对子弟兵的情谊万年长……”
在库尔勒孔雀河畔风帆广场上,新疆军区某部业余演出队歌手阿丽深情地演唱着自创的歌曲《我的好老乡》,台下观众和着旋律轻轻地打着节拍,心灵被深深地触动。蒙古族群众巴特儿说:“这首歌唱出了梨城军民的心声,描绘了军民鱼水相依、和谐相处的图景,是我们新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
“精神文明援建”还让一些偏远村变了样。巴里坤县有个下马崖乡,虽说地处偏远,但这里的男女老少因人人会唱军歌,而使这个乡远近闻名。乡里70多岁的哈斯木老人还在县里的乡村文化节上六次蝉联“军歌王”。
过去,下马崖乡有些群众酗酒成性、经常发生打架现象,邻里纠纷不断。下马崖乡边防连主动与乡里结对共建,成立了“军歌合唱队”,官兵为群众教唱军歌,少数民族群众教官兵学民族歌曲。村里歌声嘹亮了,风气好了,邻里关系也和谐了。
今年以来,新疆军区各级先后为驻地群众演出60余场次,举办政策理论学习知识竞赛410余场,放电影500余场,培养秧歌队员、锣鼓队员上万人,所到之处,欢歌飞跃,群众好评如潮。
维吾尔族学生毛兰——
“在我失学的时候,是解放军送我重返校园,让我重拾快乐”
“我是不幸的,花季的年龄与贫穷同行;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有姐姐无私的爱心相伴。你的爱,不仅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还激励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今年秋季高校开学时,新疆军区某师通信连代理排长孔景娜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某高校的信。
信是正在读大二的学生覃新华写来的。2009年6月,初到部队不久的孔景娜认识了覃新华。当她得知小覃因家贫面临辍学时,当即承诺用自己的津贴资助小覃,直至小覃大学毕业。
小覃并不是惟一的“幸运者”。今年9月,呼图壁县雀尔沟镇西沟村刘海涛、阿里木、肉兹坦木等4名学生先后收到了高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他们又收到了另一份沉甸甸的礼物:驻地某部官兵主动献爱心,向他们每人捐助5000元学费。据了解,该部与西沟村结为帮建对子以来,已先后资助9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目前正接受资助的在校中小学生还有16人。
为帮助贫困地区学子延续学业,近年来,新疆军区广泛开展“扶一校、助一生”活动,先后援建“希望小学”85所,开办“帐篷小学”“马背小学”和“文化夜校”等350多所,为贫困学生捐款1200多万元,使51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
今年6月,在以往捐资助学的基础上,军区对机关团以上干部“一帮一”助学活动进行了调整,由过去的一次性提供助学金改为年内多次给予助学金或帮助购买餐券、赠送学习用品等形式。同时,机关干部要主动和受助学生及其家庭联系,对孩子提供人生指导、品行引导、学业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将自己的感恩话写在了QQ空间的日志里:“在我失学的时候,是解放军叔叔送我重返校园,让我重拾快乐。大学毕业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报答解放军的恩情……”
驻守在北疆大山深处的卡昝河边防连,为解决方圆300多平方公里各族牧民生活难题,不仅建起了小学,还坚持办商店、开诊所,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卡政府”。群众还编了一首民谣到处传唱:“卡昝有个好政府,专为牧民谋幸福;大事小事都兼顾,真是咱的好队伍!”
官兵们带头实践,提高了群众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信心和动力。在军民共建活动中,全疆涌现出700多个文明村镇、1300多个文明窗口、3400多个拥政爱民服务小组、1.2万个拥军优属服务组织,成为珍爱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繁荣稳定的排头兵。
村党支部书记热依木——
“咱们村党支部得到群众认可,还得感谢部队的帮带”
乌苏市八十四户乡墩买里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够强。新疆军区某师指定一个营党委进行挂靠帮带,从抓建基层党组织入手,定期组织村里的党员开展党务知识培训,为他们讲解党的富民政策、传授致富经。一年下来,该村的人均收入就翻了两番。
今年2月,墩买里村举行支部换届选举,再次当选为支部书记的热依木激动地对村民说:“咱们村党支部工作做得好,群众认可,还得感谢部队的帮带。今后,我们会继续向解放军学习,把我们的村子建设得更美好!”
在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活动中,新疆军区着眼巩固基层政权、打牢发展基础需要,主动与乡村、社区党组织结成对子,开展联建联创、军地共促活动,协助地方健全215个党小组,资助建成105个“党员活动之家”和党员为民服务站,帮助73个基层党组织修订完善组织生活制度,为社区和乡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克孜勒河畔的疏勒县亚尔乡十六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因风沙肆虐、土地沙化,村民很长一段时间里敲不开致富的大门。某炮兵团党委与该村结为共建对子后,先是筹集资金帮助村里修建供水管道,让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随后,又出动官兵拉石筛沙、运土垫基、铺油压路,帮助村里建成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
棉花是十六村的经济支柱,但亩产只有40多公斤。炮兵团请农技员到村里推广地膜植棉技术,但没有人响应。为让乡亲们相信地膜植棉技术,部队向村里承包了40亩棉田搞试验,试验田的棉苗不但比老乡棉田的棉苗早半个月出土,秋天亩产还突破了100公斤。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村民们信服了,开始学习地膜植棉技术。
阿不都是村里的特困户,炮兵团官兵为他提供了养牛育肥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并出资帮他买种牛、修牛圈、拉饲料,牵线搭桥、畅通销路。很快,他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育肥专业户,家里也富裕起来。
据十六村党支部书记乌斯曼·太外库力介绍,在炮兵团的指导帮助下,如今的十六村有各类专业户413户,全村人均年收入达4000多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还有村民把生意做到了国外,成为了远近有名的“幸福新村”。
逐渐富裕起来的十六村乡亲们,对炮兵团的无私帮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炮兵团菜地里的菜苗被风刮跑了,村民们拔了自家的菜苗补上;炮兵团要绿化营区,村民自发送来松树苗;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你争我抢,请炮兵团官兵到家里吃一顿抓饭;每年老兵退伍,乡亲们都要为退伍战士送上热馕和红鸡蛋。
新疆军区的一项数据显示,近年来,他们组织所属团以上单位与188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实施了“百村扶贫”工程,通过科技、智力和信息扶贫等方式,培训农牧业技术人员6.87万人次,帮助天山南北14.3万多户农牧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军爱民,民拥军。各地出台多项实际措施,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供电、供水、供热等部门,坚持优先为部队服务;教育部门规定优先照顾军人子女上学、入托;劳动、人事部门把复转军人安置和部队随军家属就业纳入指令性计划,做到100%妥善安排。
“在越加幸福的家园里生活,解放军离不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离不开解放军”,热依木说。(解放军报2012年9月29日版;特约记者李凤鸣 魏春;图片由张丰收、陈林、王宁提供)